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教育方面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关于民初文学教育考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教育及社会问题及国文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名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作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萌生的新式学校,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筹建.其文学教育经晚清,历辛亥,直至五四之后的轨迹变迁,是个案,亦可引为民初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学互动共生通例的研读.
一
创校伊始,教科科目按照斯时(1903年)清政府奏定优、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公共科科目中含有人伦道德、群经源流、中国文学;与其相应,初级师范科目中亦基本按部章设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这一科目在新式学堂留存的必要性与合理胜,在清末教育理念与体制的激荡变革下几经沉浮.陈平原对此研究认为:首先,以矫治“重虚文”而“轻实学”的旧学弊病的初衷,“新教育”自然不应再“沉溺词章”,但是在西人学堂章程中,文学一科又断然不会缺席.至于“中体西用”之说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主张设立“中国文学”科目,“与其说是出于对文学的兴趣,不如说是担心‘西学东渐’大潮之国语凶猛导致传统中国文化价值的失落”.
怎么写文学教育毕业论文
播放:34812次 评论:3484人
正是在这矛盾的存废之间,教育者才开始重新考量从旧学中剥离、从西学中舶来的文学学科该如何教育.新旧中西之间的似与不似在言辞中尚能模棱两可,但在细化的实践中却没有标准性的明确规范,全赖教育者在具体的操作中摸索.较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科目的赖有西洋、东洋先法可依,应对文学科目教育这个尴尬的存在,则鲜有借镜,难能按图索骥.浙一师的掌校者经亨颐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旧学辞章诵习之时,诗书礼乐向为一体.实质上,包括经亨颐在内的、两级师范初建时的师资骨干鲁迅、许寿裳等在日绍兴籍留学生,早在引起相当轰动的《在留东京绍兴人寄回同乡公函》中便言及国家是“人人所共建设之,共居住之,而非一家之所得而私,一人之所得而有也”,否定君权天授的政教伦理;谈到日本学校课程设置“其教课,又非如中国之所谓《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八股、楷法之类也,若修身、伦理、心理、历史、地理、博物、理(声学、光学、电学、重学等)化、算数、体操、图画、唱歌等类”,毅然将修身、伦理等“现代”课程与旧学的陈腐划清了界限,“要使天地间万事万物及人世应用之学,必知之理,无不立课程以教之”,修身伦理也成为了泛宇宙间真理一般的存在.
重要的修身伦理课的教员择定,经亨颐因“不愿意由国文教员担任”,而想请日本教员中桐确太郎讲授.之所以如此,是缘于经认为国文教员讲的是“一套毫无意义的伦理”.中桐确太郎以揶揄的口吻问,难道伦理课可以由外国人教授吗经亨颐愤懑地回答:我是请你教授世界伦理史,而不是日本伦理.请授不成,经亨颐只得改请“某著名的国文老师”担任伦理课的教学;当然仍旧不满“极尽小学和子类统编的能事”,而终于亲上讲台.这伦理课教员便由经氏在一师担任了八年,直至“一师风潮”后怅然离校.且搁置经亨颐的“世界伦理”的大同世界理想不说,对于经亨颐而言,伦理、读经、文学三科,不仅仅只是为了应和西学学制课程设置的形式层面,而是将旧学“道德文章”的浑然,作了彻底的切分.
在当时的“实学”教育中,文艺可谓是缺失薄弱的一部分.对于经亨颐理想主义色彩的‘育人”而言,文艺应作为“美育”的手段不可或缺.而经亨颐本人则被曹聚仁评价为“其实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文土”,“饮酒赋诗,能写一手好的爨宝子碑”,且擅长绘画,端的是一派魏晋名士风骨.其一手创办起艺术专修科,延请李叔同到校,硬件置备在当时可谓大手笔:由美术教师挑选最好的教室进行专门改建一桩就令人纳罕,毋论音乐教室是选址在花园里特别另建的,配备有两架钢琴与五十多架风琴.
相当微妙的是,在关涉志趣情感的层面与美术音乐同样切近的文学教育,却无此等礼遇.经亨颐解说道:“夫感情之生,有触发与自然之别”,“五国文学具有触发感情之特色”,但音乐激发的自然之感情才能涵养品性.“吾国文学”“惝无自然之感情以调济之,恐枯竭而必致破裂”.
新式学校传授“实学”之知识技能当无异议,但此时兴校的教育目的已不再急近地驻留于器用的洋务,或者维新变法的政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以及之后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所标举的正是经亨颐所一力贯行的“人格教育”.其“人格教育”的最终旨归还是完合的与社会相契的道德人格,培养新社会、新国家的理想公民.
其经营的“美育”育人亦从来不是隐逸之道,或者指向无功利的超然.所以当李叔同辞教离校、遁入南山时,经亨颐相当不以为然.一来是麾下失去一个极其优秀的教师,二来这位自己一直钦重有加的同道中人蓦然脱轨出世,视社会进化事业为虚无.经亨颐甚至忧心以李叔同在一师学生中的影响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消极负面的作用,特别颁布禁令,在校内不准读佛.经亨颐的“审美”教育的提出应接了蔡元培的“美育”提倡,而蔡元培的美育本身就是对“德育”的补充:传统中美育包含在德育中,但“挽近人士,太把美育忽略了”,“为要特别警醒社会起见,所以把美育特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道德训育在经氏“人格教育”的排位中,居不可动摇的首位.而倡导音乐、美术的审美教育的原因,正是为了更好地导向道德训育.“人类有感情作用之特征,而感情与伦理之接近,尤为吾国道德心理的基础之特色,宜如何维持,如何助成,教育上大可研究.”经亨颐倡导艺术教育亦是以审美陶冶性情,以美作为器用,令文化薰习背负强烈的责任感,指向“改造社会”.
在经亨颐等教育者眼中,从“辞章”旧学中切割出来的“中国文学”科的存在意义是微妙的.即便作为现代课程教育不再负载道德教化的责任,却总是受政教伦理的镣铐桎梏;即便是涉及文艺审美的情感熏陶,也因为“不纯粹”至多只能作为辅佐.如是,审美性的文学教育在此只作为搞清楚“读文、作文、习官话”这等程度的知识、技能传授.然而仅仅学习知识、技能又是“人格教育”所不屑的舍本逐末的行径,学校若只是作为“贩卖知识的商店”的存在进行“现钱交易”,自然是目光短浅,授人鱼而不授人以渔.学生只是贩得了货架上的东西,而未习得“营业之方法、同行之规则”.至于什么是“营业之方法、同行之规则”,经亨颐称:“无他,人格是也.”
最悲哀的是,经亨颐对于“中国文学”作为知识、技能的存在,一度也未必认同.他说养成“从前进士、翰林的一种文章和不中用的诗词歌赋,无从着手的经史子集,不但苦煞了学生,实在看错了人生”.而此时他麾下的“中国文学”科的教师有文字学家徐道政,词曲家刘毓盘,重考据、长训诂的通儒单不庵以及沈尹默.单师治学严谨,授课却漫漶无计划,教国文“单讲邱迟与陈伯之书,就整整讲了两个多月̶
关于文学教育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民初文学教育考相关论文目录怎么自动生成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