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文学作品方面论文摘要,关于学术文的“另类”写作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作品及眼睛及统计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作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我对卡夫卡最初的了解来自对《变形记》的阅读,作者怪异的想法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却不期然的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心里琢磨着如果某一天自己也变成虫或其他类似的东西该怎么办,着实忐忑了好长一段时间,并且从此以后不敢阅读卡夫卡.再次了解卡夫卡是在身边不时有人谈论他的情况下,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下意识地到图书馆找了一本《卡夫卡传》,想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就是马克斯布罗德著、叶廷芳译的那本《卡夫卡传》,也是这本书上第一次在见到了卡夫卡的照片.看到这张照片时,卡夫卡那大而闪亮的眼睛再次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震颤,它似乎在盯着你,又似乎没有,眼睛里有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却让人难以忘记.
《卡夫卡的眼睛》就如卡夫卡的眼睛,给人的印象是深刻而难以忘怀的.这是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发表于《读书》2011年第5期上的一篇文章.该文弥漫着文学的感悟与觉识,以自己的体悟入题,从细微处把握、琢磨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卡夫卡是复杂的,正如在深爱着卡夫卡、陪伴着卡夫卡走过他人生最后一段日子的朵拉所认为的“这个世界并不一定要了解卡夫卡,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卡夫卡”.有人能理解卡夫卡吗?有!朵拉暗示了理解卡夫卡的通道,那就是“他允许你看着他的眼睛,或是握着他的手”.因此在朵拉看来,这世界只有如她等与卡夫卡非常亲近之人才有理解卡夫卡的可能.但是1924年,卡夫卡永远闭上他那双深色的、闪闪发亮的眼睛,也关闭了通向他内心世界的通道.在曾教授看来,尽管卡夫卡关闭了这条通道,却留下了一条缝隙,让人窥探他丰富的内心.“任何一个阅读过卡夫卡的人或许都见过一两张卡夫卡的照片.任何一个凝神静观过卡夫卡照片的人都不可能忘记卡夫卡那双眼睛,正如任何一个用心阅读过卡夫卡作品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的作者一样”.卡夫卡的作品是如此独特,一看就知道是卡夫卡式的独特.卡夫卡的独特在于其将说未说,在于其卡夫卡式的荒诞,就如《变形记》、《城堡》、《在流放地》等作品.这样的情节在现实生活是不可能发生的,却是可信的,甚至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恐惧感,亚里士多德谓之“可取的情节”,即“一桩不可能发生而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这就是卡夫卡式的荒诞与幽默,他通过他那双独特的闪亮的眼睛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看不懂、看不透的东西.
而卡夫卡的眼睛就如他“笔下那座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堡’一样”,你知道它确实存在,却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是,就如《城堡》一样,只要你专注地去研究、挖掘,你一定会有所得,如果你能长时间的凝视他的眼睛,“你便一定会有所感觉、有所感触、有所感动等”.
大学文学作品论文怎么写
播放:29905次 评论:4377人
然而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那深邃而炯炯有神的眼睛,我们只能“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看着卡夫卡的照片,看着卡夫卡照片上的眼睛,凝神倾听,看看他会对我们说些什么”.曾教授提到的第一张照片是卡夫卡的挚友布罗德在《卡夫卡传》中提到的一张儿时的照片,这也是很多专家都注意到的照片.布罗德写道:“身材瘦高,充满疑问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曾教授发现“卡夫卡的眼睛大而亮,充满疑问、忧郁和倔强”,“卡夫卡的眼神忧郁而羞怯.这以后卡夫卡眼神中的那种羞怯渐渐不见了,而忧郁则挥之不去”.这个判断无疑是准确的,却不是武断的,卡夫卡的作品与日记以及他的传记中都暴露了某些蛛丝马迹.
第二张照片是德国瓦根巴赫在他的《卡夫卡传》中提到的中学时候的照片,这张照片里“灰褐色的眼睛忧郁、疑虑地注视着观众”.卡夫卡还在日记中说:“在我还感到满意的时候,我就想不满意,并利用所有的时间和传统的方法把自己拖向不满意.”这就是当时的卡夫卡,注定要成为那个独特的卡夫卡,他总是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世界不满意,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这种疑虑的眼神为这种不满提供了最好的注脚.因此卡夫卡去世时要求他的好友布罗德销毁他的全部手稿.幸好布罗德忤逆了卡夫卡个人的意愿却顺从了全世界人民的意愿.
作者提到的第三张照片是1917年卡夫卡三十四岁与菲利斯订婚时的照片,“卡夫卡的眼神凝重深邃,似笑非笑,我们猜不出此时的卡夫卡究竟在想些什么”.这里曾教授只是简单的记叙了几句,也许这时卡夫卡的眼睛也如他的“城堡”,K或其他外人是永远也进不去了.
作者提到的第四张照片是卡夫卡四十岁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也是被广泛引用的照片.“这双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唯独缺少欢乐;这双眼睛里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少执著.卡夫卡仿佛看到了死神的逼近,这一回卡夫卡眼睛里没有了疑虑和惊恐,我们看到的分明是镇静和坚定”.卡夫卡的女友密伦娜说他“在眼睛闪动的那一瞬间就懂得了对方”.通过卡夫卡那闪动的眼睛,“我们终于摸索到了走进卡夫卡内心世界的不寻常的独特路径”.“卡夫卡的眼睛以不说话的方式说话,卡夫卡的读者以不阅读的方式阅读,也许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反倒更容易走近卡夫卡,聆听卡夫卡,理解卡夫卡”.
在该文中曾教授提倡返回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心凝神静听地去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作者死了”的时代,文学研究离文学的本质越行越远,这种提倡是有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否则用纯理论的、技巧的、符号的分析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甚至使用统计学的、语料库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读者死了”,“解读者死了”,“研究者死了”,剩下的或许只有分析方法或技术还活着,“当你以这种方式走近卡夫卡时,其实你离卡夫卡已经越来越远”.不仅仅只是离卡夫卡越来越远,而且离所有伟大的作家越来越远.卡夫卡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对世界的不满,也是对自己的不满,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表达他自己内心的问题,如果研究者没有自己内心的问题,如果研究中不是去试图表达或解答他自己内心的问题,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研究者.文学研究也需要“温情与敬意”.
该文既没有高深的理论,遣词造句也不够“学术”,因此有人质疑这是否是学术论文.因为“学术论文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交流形式,是新的科学成果或有创新性的见解和知识的记录,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创造性和规范性”.(王迎春,郑建明《一种基于CNKI平台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汇报
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检索,与学术文的“另类”写作相关论文摘要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