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为关于地质学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山水深处探新知相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可作为学位论文专业地质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地质学及地球化学及火山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刘嘉麒,辽宁北镇人.1967年长春地质学院岩石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层古生物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和所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地质科学》主编.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与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系统研究中国火山的地质特征;开拓了中国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幕和晚第四纪以来高分辨率的时间序列;发现黄土中游离温室气体高异常;推进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引领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首届侯德封奖等奖项.
地质学自考专科毕业写论文怎么写
播放:31694次 评论:3472人
对刘嘉麒院士的采访,是一次生动的体验.记者面前的这位老者,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言语生动.在采访刘先生的时候,记者时而为他描述的野外遇险所担忧,时而为他的妙语所触动,时而为他爽朗的笑声所感染.仿佛他不是年过花甲的院士,而是初登科学殿堂的学子,吃苦奋发的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不断地向前.
刘院士口中叙述的人生,在记者的脑海中形成了美丽的画卷,那是一幅诗一样的画卷: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艰苦求知贵坚持“对一个人来说,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是有好处的.”
1941年,刘嘉麒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46年冬,全家回到故乡辽宁省北镇县(现北镇市),定居在医巫闾山脚下的石佛村,务农养家.
1949年初,家乡解放.8岁的刘嘉麒第一次背上书包,进入村小学读书.父亲早逝,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但母亲咬紧牙关,没让儿子辍学.1957年初中毕业时,正值全国高中招生紧缩,全班58名学生只有6人考上高中,他榜上有名.高中毕业时,刘嘉麒已经是全年级仅有的三名全优生之一.
在报升学志愿时,他遇到人生中第一个困难的抉择.报考什么学校?当这个问题摆在刘嘉麒全家面前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十分无奈的,“什么学校花钱少就考什么学校”.懂事的刘嘉麒填报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谁也不会想到,当初无奈的选择却在几十年后给共和国贡献了一名优秀的地质学家.
入学不久,便赶上了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刘嘉麒在学校也吃不饱饭.“那时候,早上吃一碗玉米面糊糊,第二节课开始肚子就叫唤,后面的课只能硬扛着.”一些同学忍受不了学校生活的艰苦而相继退学,“我们班35个人,开学两个月就走了8个人.我还算有点毅力,反正家里也是苦出身,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在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刘嘉麒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1965年毕业前,从全校约1300名毕业生中选拔学生报考研究生,最终考上14名(本校8名,外校6名),刘嘉麒是其中之一.
正当刘嘉麒踌躇满志地攀登学业高峰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8年研究生毕业后,刘嘉麒被分配到辽宁营口地质队接受再教育.之后又调动到吉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工作.在吉林冶金地质研究所,刘嘉麒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并且成为单位的研究室主任.
1978年,37岁的刘嘉麒面临人生的又一次抉择.这一年,研究生招生恢复,他选择了再次求学.“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经过10年的发展,我已经有好多东西不了解.我想把落下的知识重新补回来.”
这次求学对刘嘉麒而言,需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37岁的他,已经成家立业,在单位也是业务骨干.考取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的研究生,当然是件荣耀的事,但也意味着他要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当时住的宿舍是1976年唐山地震时建的木板房,冬冷夏热,蚊子苍蝇到处飞,老鼠满屋窜 ”这一住就是8年.谈到这段艰苦的求学经历,刘嘉麒似乎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显得毫不在意,“对一个人来说,在艰苦环境中成长是有好处的.我当时告诫自己,文革耽误了10年,自己得30岁当20岁过,40岁当30岁活.”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地质学的论文例文 | 大学生适用: | 高校大学论文、自考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1 | 写作解决问题: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毕业论文怎么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刘嘉麒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前学的是俄语,但入学后必须学英语,快40岁的他硬是从ABC开始,用最短的时间攻克了英语关,为后来几乎走遍世界,自如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做学位论文的过程中,他选择了当时认为很难攻克的年轻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为主攻方向,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虚心地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能,努力改进实验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用同位素稀释法成功地测出一批高水平年轻的钾氩地质年龄,经受住了国内外同行的检验,直到现在仍为国内外同行所认可.
1981年,刘嘉麒以优秀成绩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紧接着他又报考了刘东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1984年,刘嘉麒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派到新疆做支边工作,负责建立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实验室.他带着所有能带的资料和工具,独自前往乌鲁木齐,一干就是三年.他一边工作,一边撰写尚未完成的博士论文,全靠手画完成了数万字字迹工整的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他因博士论文及其相关工作“在中国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研究”中做出卓越成就,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授予首届侯德封地球化学奖.1990年,他又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万水千山炼智勇“我去过七大洲,四大洋;概括说就两个地方,一个是没人去的地方,一个是很少有人去的地方”.
刘嘉麒是一位地质学家,在他看来,去野外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普通的事情.他常说,地质工作离开了野外调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在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离开实践也什么都做不成.为了查明中国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他到过全国绝大部分火山分布地区,在大兴安岭,东、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等地区新发现多处火山和地质现象,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采集了许多宝贵样本.
在野外考察,遇到各种危险是常有的事.有时为了采集到合适的样本,登高山、攀陡崖、涉急流,甚至会遇到生命危险.有一年,刘嘉麒去西昆仑山考察,沿着克里雅河一路上行,在过河谷时,他被上游流下的洪水冲倒在河里,“那条河也就2米多宽,但水流特别急,水很凉,里面还夹着石头,我被急流冲倒在水中,幸亏同行的当地向导反应快,一个箭步冲上来抓住我的衣服,把我从水中捞上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危险的时候,您害怕吗?”听完这段叙述,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顾不上.”刘嘉麒的回答简洁而干脆,“越到危险的时候,越不知道害怕.害怕没用,只能靠智慧、经验和勇气去战胜它.”
1990年秋,中日联合考察队考察可可西里地区,由于原队长高山反应强烈不能进山,刘嘉麒临时受命带领11辆车30余人向青藏高原腹地进发,越过东昆仑、向阳湖,直达可可西里主峰冈扎日脚下,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采集样本,获取了宝贵的资料.
“一天,出发前考察组跟后勤车定好了宿营地点,晚上直接在那会合.可是,晚上到了指定地点,发现带着帐篷和食品的后勤车不见了,大家就傻了,天黑了,漫无边际到哪去找?当时既无移动,也无卫星定位仪,怎么办?”刘嘉麒回忆说,“我找了队里一位能辨识车轮痕迹的司机,带了两辆吉普车,赶回早晨出发的地方(约18公里路);到了以后,辨别车轮的痕迹,追着车轮的痕迹走.从晚上7点出发,追到次日凌晨3点多,找到了;原来是后勤车走错了路,钻到另一道山沟里,待司机发现走错了路,已不知往哪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