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西方建筑方面论文下载,关于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西方建筑及传统建筑及中国建筑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西方建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西方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人本化文化形态,在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冲突、碰撞、交汇和融合中,自觉不自觉地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近代,西方建筑文化以锐不可当之势,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独撑天下的局面.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改变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结构、空间和手法,在交织重叠中塑造着崭新的中国建筑风貌和体系,在互动包容中构建着中国建筑新的命题和语系.在经济全球化狂飙突进和文化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探讨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对于正处于城镇化时代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中西建筑文化;近现代;交汇融合
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7-44(6)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一种居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往往要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保持常规性和稳定性,只有在其内生力渐趋枯萎且有更先进的文化模式对其构成威胁时,这种文化模式才会被同化甚至走向衰亡.建筑文化作为一种重要文化形态或文化模式,在人类社会的一些重要阶段和特殊时期,由于受到客观环境和外在力量的左右,其命运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转型.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西方文化伴随着坚船利炮也如影随形地渗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发生着冲突、碰撞、交汇和融合,在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极为明显.如何借鉴运用西方先进的建筑理念与技术,秉持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和有效对接,进而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与时俱进,这是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发展始终面临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狂飙突进和文化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回顾、审视和解读西方建筑文化对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对于正处于城镇化时代语境中的当代中国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状貌和近代以前中西建筑文化初步交融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冲击力体现出其与人类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同构对应关系,展现出人类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所以,就本质而言建筑是一种以物质形式呈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换言之,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我国近代以前的建筑或称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内涵、深邃哲理和超拔智慧,具体而言,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大都整齐划一,主辐分明,轴线贯通,错落有致,层次井然,历数千年而不改质貌.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纵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全部历程,渗透和浸润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可以说,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一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存的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所说:“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是反自然的”.[1]然而儒家的天人合一建筑思想在实际运作中又与延绵不断的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交错混杂,使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斑驳奇诡的独特人文风貌.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实践上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儒家将三纲五常思想契入到建筑理念当中,特别是用纲常思想严格规范和约束宗祠建筑;佛教则把慈悲友善意识灌注到殿宇建筑之中,注重以轮回教义掌控和规制大大小小的佛寺;道家将地阔方圆的宇宙观和返璞归真的自然观融入建筑理念,强调建筑物我一体、主客无间、臻于化境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易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较为深远和广泛,时至今日风水意识(术语为堪舆之术)无论乡村还是都市,无不或隐或显地左右着建筑发展.过去我们一直都把风水意识作为封建迷信加以挞伐和批判,但是堪舆之术的确含纳着浓郁的天人合一意识,不仅不应加以否定,甚至应当以此彰显现代建筑天人合一的主题.如今,风水学已经与西方建筑文化相融合,并将环境哲学、环境经济学、建筑景观学、环境生态学和生态修复技术摄纳其中,成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倍受青睐的学问.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维度,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结构处于超稳定的文化环境里,无论儒家、佛家还是道家,都把人本意识、自然意识与和谐意识熔铸在建筑中,使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时间里律动着天地人相融相洽、同质同构的基调.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重建筑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凸显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的集聚性、层级性和教化性,强调建筑氤氲着以纲常为统领的伦理道德,特别是主张确定建筑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方位、面向和相互关系,实现其作为建构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工具的政治功能;二是注重建筑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契合,讲究以家庭院落为基点、以街坊邻里为辐辏、以社区地域为依托的社会网络系统;三是注重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倡导外在屋顶、斗拱、柱廊与典籍、诗文、书画的巧妙融汇、虚实相生;四是注重建筑环境与建筑布局的集聚,向往一个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建筑群落,在空间上横向拓展,连绵不绝,在肌理上纵向推进,幽静深邃,呈现整体基调的内向性、严谨性和私密性.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表现,是民族人文传统的物化表征.尽管历经无数次社会变革动荡,历经多个封建王朝轮换交替,建筑活动和建筑风貌均未发生实质性调整和根本性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的封闭性和稳定性所塑造的建筑审美观念渐趋嬗变为一个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封闭体.我国目前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大都为明清时期所建的宫阙殿宇、亭台楼榭,由于明清两朝已是封建社会晚期,这一阶段的建筑形态显得平素、简约和呆板,给人一种僵滞、沉闷和压抑之感,所以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明清建筑称作“羁直期”,这也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开始进入日薄西山、无力回天的境地.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西方建筑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函授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10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资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 职称论文适用: |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资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优质选题 |
历史并不总是只向人们呈现一副面孔.建筑文化是在先进与保守等正反两方面因素的此消彼长中推进,是在诸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变量的交织重叠中前行.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不自觉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而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建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环节.公元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途径澳门抵达中国广东省端州府的所在地肇庆,并于次年在肇庆建造了我国境内第一所教堂,[2]西方建筑文化从此在中国登堂入室.从明季万历年间到清朝中晚期的漫长岁月中,西方建筑文化对中国建筑持续地产生影响.这期间除了传教士在北京、南京等地建造了诸多教堂、钟楼、天象台等西方建筑外,还对中国传统建筑注入了西式建筑文化元素.《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西方造景手法在当时扬州园林设计和构建中的具体运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大利巴洛克花园的布景技巧;《红楼梦》描写刘姥姥在贾宝玉卧室中见到一面大镜子,这面镜子是纯正西方建筑的室内装饰用品.另外,在天津、哈尔滨、广州、扬州、武汉等开埠较早的城市,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在当地官府、商铺和民居落脚驻足,成为一些开明士绅追求的方向,比如上海外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南京下关和北京东交民巷.这期间个别封建皇帝也开始接受和承纳西方建筑文化,允许甚至支持传教士建造西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乾隆启用王致诚、郎世宁等传教士建造的圆明园,[3]其中长春园中的一组西洋楼全部借鉴了欧洲宫廷建筑风格,是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和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有机结合体.这组西式建筑包括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等.这些单体建筑的柱式、檐口、基座、门窗、扶手、平台、台阶、雕刻等,均由传教士亲自设计并监督工匠施工.这一建筑群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相反,体现出轴线控
关于西方建筑方面论文范文,与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