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音乐教育方面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范式其批判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音乐教育及审美教育及音乐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音乐教育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特定时代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主体性哲学是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础.以西方主体性哲学范式来观照音乐教育,其表现为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实体思维的音乐课程建构、作为客体存在的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单一主体性“独白”和音乐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遮蔽,这些图景难以经得起当今音乐教育哲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拷问.
关 键 词: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技术理性;实体思维;音乐审美;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4-0127-05
“主体性”一词是从英语的subjectivity翻译过来的术语.主体性的真正提出是随着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而凸显出来的,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都体现了主体性哲学的意义.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发源于西方的主体性哲学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它表现为“主客二分”的二元论思维,即“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主体凭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1]第二,它表现为唯理性主义.它把理性视为人的唯一本质,导致了理性对个体、个性的压抑.人们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的图景,导致了世界图景的简单化、抽象化.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对音乐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以致形成了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哲学范式,其表现为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音乐教育的实体思维,作为客体存在的音乐审美教育观,单一主体性“独白”的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遮蔽.
一、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
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音乐的技术学习方面.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技术的学习内容主要指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的训练.其实,技术理性的产生与数学逻辑是不可分割的.音乐学习中的乐理、和声、曲式分析、复调等课程都离不开数学的思维.“撇开其他因素不说,仅仅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自然的数学化对于人类技术的产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基础性意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表明,数学科学是技术形成和发展的母体与温床.”[2]数学化的技术理性渗透着科学理性主义思想.例如,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把音乐归结为数,认为音乐首先是科学;同一时期的鲍埃修也把音乐作为一门科学,并在思维领域中给予音乐以崇高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扎尔林诺开始了关于和声的数学的探讨;18世纪法国的拉莫对和声的论述也是基于音乐数学的理性主义传统之上的,其目标就是“重新恢复从音乐领域离开的理智的权利”.[3]
数学化的技术理性体现了人们对音乐认知的客观性、精确性、标准性、同一性的追求.人们以数学理性建构的音乐知识作为基础来认识、驾驭和控制音乐.于是,音乐教学中的五线谱的书写,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音乐知识的学习完全变成了一个以数学理性为基础的音乐技术理性教学,而这些技术理论可以被数学理性精确地把握.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呈现的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首先,以技术理性作为评价标准而得出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素质的高低与好坏,如我们常常听说某个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发声方法不科学等等;其次是对音乐价值判断方面,以一种音乐文化价值作为主体对其他不同文化中的音乐价值进行判断而得出音乐的“先进”与“落后”或“高级”与“低级”;最后是以一种音乐技术作为主体来规范、诠释、分析其他不同文化中音乐的技术问题,如用西方的音乐技术来分析和阐述中国民族音乐或非西方音乐,用西方的十二平均律来规训人们的“音乐耳朵”,用西方“科学”的美声来规训不同文化中的民族声乐等等.此外,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带来了人文知识的遮蔽.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把音乐作为一种对象进行占有,它抽调了音乐中的道德、风俗、历史等相关的文化因素,留下的仅仅是由技术构成的,脱离了特定时间、场域和文化的冰冷因素.因此,音乐教育中所具有的价值判断的人文知识被具有“普遍价值形式”的音乐形式所遮蔽;音乐审美教育中把音乐作品作为对象化的纯粹艺术的审美聆听所排斥的非艺术因素也把人文知识排除在其范围之外.
音乐教育中技术的学习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音乐教育中更为重要的是领悟和理解音乐的人文精神,以及培养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这凸显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学科属性——以人的价值和人的精神作为其研究对象.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及其教育体现的是音乐中所蕴含的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它是“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文化.“音乐不仅仅是产品或客体的简单集合.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人为做的事情”.[4]因此,音乐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音乐教育应该摒弃主体性哲学中以“物”的世界看待音乐教育的思路而转向人文之学,转向对音乐中所蕴含的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生活体验的理解等.音乐及其教育的人文学科转向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的技术,而在于为人类提供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依归.
二、作为客体存在的音乐审美教育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主体性哲学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为基础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表现为音乐作品内容选择的狭隘性.面对浩瀚无边的人类音乐文化,如何从多姿多彩和丰富多样的音乐中选择美的音乐作品呢?也就是说,选择美的音乐作品的标准是什么.通常认为,音乐作品的选择体现在“艺术精品美、思想内涵美、现实生活美”三个方面.[5]从这个标准出发,音乐教学所选内容许多属于中外音乐艺术精品,并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现实生活美.纵览许多音乐教材中对于音乐作品内容的选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音乐作品多数是以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新音乐”为主.正如宋瑾教授所说:“中国20世纪的音乐教育史是欧洲音乐文化影响的历史,学堂乐歌以来,学校教育培养了适应西方音乐和‘新音乐’的耳朵.受过这种学校音乐教育的人,一听到‘音乐’这个词,脑子里反应的就是欧洲古典音乐和‘新音乐’那样的音乐.”[6]其次是凸显了音乐审美范式的普适性特征.在以西方音乐和中国的R
音乐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范式其批判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