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党内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致谢,关于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回忆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党内及数学生及人际关系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党内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莫斯科中山大学俄文全称“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是联共(布)中央在孙中山去世后为纪念他而开办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革命人才.当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俄国顾问鲍罗庭于1925年10月7日,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66次会议上正式宣布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建立,同时建议国民党选派学员赴俄学习.此建议获得通过并成立了由谭延、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选拔委员会”,迅即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由国共两党各自分别选拔学生.选拔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和苏方协商进行的,先后选拔了三批学员,其中有不少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子弟及亲属,如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女儿冯能、于右任的女儿于秀芝、女婿屈武、李宗仁的弟弟李宗侗、叶楚仓的儿子叶南、邵力子的儿子邵正纲等.邵力子本人当时也去了那里,他是国民党中央派驻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代表,因为建校时,商定莫斯科中山大学是由联共(布)和中国国民党共同领导,所以他也参与学校的管理,既对学校进行视察,也旁听参加学习.由中共方面派去的学员,一部分是从党的各级领导岗位上抽调的,也有些是由中共旅欧支部从旅法、比、德学生中选派的,但多数来自基层,他们不少日后成为党的高级干部或中央领导人.
听上一届的老学员讲,1925年“中大”第一届学员开学典礼是由托洛茨基主持的.由于托洛茨基当时在苏联国内和党内的地位很高,他的到来充分显示了联共(布)当局对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重视,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据说,他在讲话中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重大国际意义,并要求每一个苏联公民都应当正确友好地对待中国学生.他的这次讲话给中国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山大学先后有过三任校长.第一任校长拉狄克,是波兰的老革命家,又是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的专家.他主讲的《中国革命史》,几乎征服了所有中国学生.拉狄克讲课时大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不同班级的学员和一部分感兴趣的教师,甚至校外如东方大学的学员和教师以及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等,都来听他讲课.拉狄克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样子有点古怪,不修边幅且高度近视,但讲课生动有趣,言辞幽默,表情丰富,能紧紧抓住听众,课堂里会不时发出哄堂大笑.拉狄克既是老布尔什维克,又是著名学者,学识渊博,能说好几国语言,待人热情没有架子.他的学识和为人,使他在全校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可惜,他由于卷入“斯托之争”,1927年夏被解除了校长职务,并于同年冬被清除出联共.对此,大家都感到遗憾.
接替拉狄克的是米夫.米夫原任“中大”副校长,一度主管学校的“中国问题研究所”.他是斯大林的得力助手,常常参加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贯彻联共(布)中央的意图.1927年底接任“中大”校长后,于1928年初又兼任了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直接负责指导中共和中国革命,曾是一位对中共和中国革命影响甚大的人物.但米夫在学校里的威信不高,他当时才25岁,年轻学浅,态度却很傲慢,对人不理不睬.他只与少数人交往,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更糟糕的是米夫接近和欣赏的人,也往往是大家所不喜欢的,如王明.王明俄语不错,又有心计,颇得米夫赏识.王明曾献计协助米夫利用校内党务教务两派之争,各个击破,夺得实权.米夫出任校长以后,让王明进入学校领导核心,从而形成了所谓“米夫――王明”集团.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时,米夫派王明为助手协助组织大会,使其得以涉足中共高层,为日后米夫亲赴上海,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扶植王明取得中共中央领导权,形成“王明路线”铺平了道路.米夫出任校长以后的“主要贡献”是在“中大”迅速掀起了反托斗争高潮,彻底肃清托派.不过,“中大”的反托斗争是在多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展开的,王明利用了这场斗争,打击清除异己分子,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把一切不满和反对他的人统统作为托派论处,进行审查、批斗、监禁、流放、以至置于死地.结果,使得有些原本不是托派的人,因为对这种迫害极端不满,反而转向了托派.而这期间,王明则羽翼渐丰,形成并巩固了他自己的政治势力.
接任米夫的威格尔,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教育家,对学员很关心,受到大家的爱戴.他任职时正值“中大”进行紧张的清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他于1930年随着“中大”宣告关闭而沮丧地走出了学校大门.
从1926年起,作为中山大学第二期学员,我在莫斯科学习生活了整整两年,直至1928年冬学业期满为止.“中大”的学习生活既紧张又丰富多采.校方对学员的生活照顾周到,待遇优厚,穿的用的全都供给,每人每月还有15卢布的生活津贴.在当时的苏联,这笔钱不算很少了,除了抽烟,有时还可约同学去中国餐馆吃吃中国菜.学员每年还有两个星期的休假,休假期间,学校组织大家游玩,记得我去过一个叫多莫俄斯卡的疗养所,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十分愉快的时光.
我在“中大”期间,还出过一次“风头”.约在1927年2、3月间,在莫斯科召开了少共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学校选派蒋经国和我分别代表第一、二届“中大”学生出席大会的开幕式,由我代表“中大”的共青团员向大会讲话,由蒋经国作翻译.当时中国正在北伐,革命处于高潮,我们在大会上受到十分热烈的欢迎.当我们高呼口号结束讲话时,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振奋人心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我当时还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单纯幼稚.虽然此前在党的地下印刷所工作了两年,已经有了一定的革命觉悟,但还十分缺乏政治斗争锻炼,也不懂什么叫党内斗争.对于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则更是一无所知.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对我是极大的鼓舞,因此学习热情很高.在那种可以说是精英荟萃的学习环境中,高起点高水平的教学,确实催人奋进,启人智慧.我虽然要比别人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初几个月的适应期过去以后,学习就慢慢地跟上了.特别是俄语难关攻克以后,我的学习信心大增,知识的库门一旦打开,就有一种发现了宝藏一般的兴奋,有一种莫名的愉快.总之,开始时一切顺利,我进步也较快,多次受到过表扬,后来还在班级里担任了团小组长.
然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正当我全身心地投身于学习时,联共(布)党内的斗争开始白热化,在斯大林与托洛茨基两派之间,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较量.其最终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这场党内斗争,不仅在苏联国内,而且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掀起了巨浪狂澜,使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人生轨迹骤变.由于“中大”是以托洛茨基派的中坚人物之一拉狄克为校长的,又由于这所学校直接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斯托之争”一度在校内展开得十分激烈,使得一切关心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人无法置身其外.
其实在1926年底我刚刚进校时,不论第一届还是第二届的学员,对联共(布)内部的那场论战并不十分关心,也不十分了解.我初来乍到,埋头学习,更无心他顾.事情发生在列宁逝世前后.开头是托洛茨基在列宁病重期间写了一封致联共中央的信,又联络了―些人发表了一份声明,猛烈抨击中央机构的腐败与官僚主义,受到了以斯大林为总书记的联共中央的批评,于是托洛茨基那一批人就形成了党内第一个反对派,被称为“莫斯科反对派”.列宁逝世后,托洛茨基因此被解除了军事委员会主席之职.此后,到1925年底联共14大时,曾与斯大林联手击败托洛茨基的另外两位党内高层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又联手起来反对斯大林提出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于是又形成了第二个反对派,被称为“列宁格勒反对派”.次年,两个反对派结成“托季联盟”.尽管托、季、加都是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原来在党内的地位和威望很高,但每一次交锋,都以他们的失败而告终.
随着联共(布)党内斗争形势的发展和深入,“中大”也逐步卷入.早期,争论是在教学活动的“讨论会”上进行,稍后又在党团组织的会议上展开.我们中国学生关心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国共合作以及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性质的问题,开始时基
党内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回忆相关毕业论文致谢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