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地球化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关于福建省勘查地球化学学科报告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地球化学及地质调查及化学元素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地球化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勘查地球化学又称地球化学找矿(简称化探),是一门年轻的地学分支学科,仅诞生70年,在福建只有半个世纪历程,但其找矿成果丰硕,服务领域广泛.文章回顾了福建省化探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趋势,提出福建省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建议和对策.21世纪,随着勘查地球化学向应用地球化学转变,对解决人类在资源与环境方面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具有极大的潜力,还会为地质科学增添新思路.
[关 键 词]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福建省
1前言
1.1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概况
勘查地球化学(或称地球化学找矿、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化探)是以矿产勘查为主要目的,作为一种找矿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地学分支学科,只有70年历史.它的理论基础是地球化学和矿床学,最早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前苏联与北欧(瑞典、挪威),很快风靡各国.60年代H.E.Hawkes与J.S.Webb《矿产勘查地球化学》一书的出版,首次系统地阐明了勘查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体系,使勘查地球化学从找矿方法技术发展成一门重要的应用地学分支.
我国解放前夕,知道化探的人很少.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中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谢家荣院士,于1949年2月看到美国出版的《经济地质》杂志刊登一篇“地球化学探矿”的论文摘 要,提到用系统的化学方法分析研究土壤、植物和水中的元素可作为探矿的线索.谢先生当时虽未见到原文,但已敏锐地意识到它对探矿的重要性.
1951年,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的谢家荣派谢学锦和徐邦梁赴安徽省安庆月山做试验工作,在野外采集土壤和水系沉积物样品,用比色法分析铜,由此开创了中国地球化学找矿的先河.在这次试验中,发现了著名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铜草).从那时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化探不断发展、走向世界,而今已在若干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化探的奠基人谢学锦(谢家荣之子)因其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化探界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矿床(矿体)在形成或解体过程中都会在其外围留下它的活动印迹――地球化学异常.成矿同时在围岩中留下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异常,称为原生异常;矿体遭受风化剥蚀、搬运过程中发育的异常称为次生异常.无论是原生或次生异常,其分布范围都比矿体大.因而,可以通过发现这些异常达到找矿目的.由于成矿及伴生元素所处的介质条件不同,其迁移距离有时很远,甚至达数千米.所以,化探具“遥测性”,可寻找、发现有一定迁移距离的矿体或埋藏较深的隐伏矿体.
根据谢学锦先生的建议,1978年以来地矿部门实施了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这一时期,是化探方法创新和系统应用的一个里程碑,我国查明了大部分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圈出了大量化探异常,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尤以金矿最为突出.近20多年来地矿部门新发现的矿产80%以上是根据区域化探异常线索找到的.
1.2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的意义
在勘查地球化学发展的70年中,美、英、加、德、法等国的地质调查所以及一些大学(如伦敦皇家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仑比亚大学、皇后大学等)都有人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活动很频繁,国际学术组织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每2年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会.近年来由于区域化探的发展,使地球化学找矿学科的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除直接为矿产资源服务外,也在生态环境、农业、卫生保健、环境评价等方面得到应用.20世纪创立、发展起来的这门地学分支,在21世纪将对解决人类在资源与环境方面面临的许多重大实际问题具有极大的潜力,它还会为地质科学增添新思路.
2福建省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现状
2.1福建省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回顾
福建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与研究工作主要有20世纪60年代的1∶20万路线土壤金属量测量、80年代1∶20万区域化探(水系沉积物测量)、90年代福建省出露地壳元素丰度
*第一执笔人:蔡以评,福建省地质测绘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研究,以及21世纪初至今仍在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2.1.1第一代区域化探时期(1957年~1980年)
为福建化探的起步期,以地球化学土壤测量为主要方法,数据质量为半定量光谱分析.
福建省地球化学找矿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原地质部物探局北方大队124队在龙岩马坑开展地面磁测,发现隐伏于200米以下的特大型磁铁矿床.1958年以124队为基础成立了我省第一支物化探专业队伍――福建省物(化)探队,将化探(土壤测量为主)配合物探(磁法、电法)方法用于普查找矿中.
1959年~1977年,在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同时,开展了按原苏联规范进行的沿地质路线采样的土壤(金属量)测量,用发射光谱法分析20~30种元素,即第一代区域化探.但受测试水平的限制(半定量),严重影响了资料的使用价值.虽经1977年福建省地矿局组织下属有关地质队伍对其资料重新进行整理,但也只能编制出铜、铅、锌、铬、镍、钴、钒7个元素地球化学及综合异常图供参考使用.
这一时期开展了大量中、大比例尺面积性化探(土壤测量)找矿工作,发现尤溪梅仙、建阳水吉、平和钟腾、福安赤路等铜铅锌钼多金属元素异常,为省内许多矿床的发现提供了找矿靶区和异常信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化探走向高潮,各地以大量的找矿实例肯定了化探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并开始加强区域化探的研究工作.1975年4月,地矿部物探所协助国家计委地质局在福州召开了全国地质系统第一次区域化探座谈会.交流区域化探的成果、经验,研究区域化探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为1978年全国启动第二代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做了大量的舆论与技术准备.
2.1.2第二代区域化探时期(1980年~1992年)
为福建化探工作的高峰期,进行全省123,100km2(含省界重迭采样与沿海滩涂采样)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战略性扫描,高精度定量测试40种元素含量.
福建省第二代区域化探工作,从1980年福建省物化探队成立专业分队试验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检验区域化探暂行规定的可行性开始,至1992年结束.依照全国统一规范进行采样,样品无污染加工.期间,福建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引进了原子吸收、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仪器,用多种分析方法定量测定40种常量、微量元素,取得全省陆域水系沉积物和滨海滩涂32000件4km2组合样的分析数据.
1986年,为配合找金矿,福建省地矿局加快区域化探扫面速度,引进化学光谱及TMK法,解决了痕量金的分析问题,加快了以金找金工作步伐,获得了大批的找矿新线索,并由此引发了全省以探、采金矿为龙头的商业性探矿、采矿活动.
“七五”期间,地矿系统物化探工作重点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相继开展了围绕中心城市的系列地质调查,其中环境和农业地球化学调查是主要内容,福建省先后完成了福州、厦门、湄洲湾地区1∶5万区域物化探调查,进行区域稳定性评价.在福州、漳州、厦门等地热田区开展物化探工作.投入的方法包括静电α卡、钋210、土壤中汞气和氟元素测量.地矿部物探所在漳州进行化探找地热试验.
2.1.3调整时期(1992年~1999年)
为福建化探工作的低谷期.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中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家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明显减少,化探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但得益于区域化探已积累了前所未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所以仍可向福建省地矿局、省科委、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申请少量项目,继续进行研究与总结工作.1993年~1996年,依托地矿部“八五”重点基础地质项目“中国东部上地壳区域元素丰度研究”,由省地矿局立项,进行了“福建省出露地壳元素丰度研究”,采用以中子活化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离子体光谱法与质谱法为主的10余种配套方法进行准确测试,提供福建省出露地壳的30类地质体、4个地质单元、8个构造层和四大岩类的67~76种元素丰度,并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将各类元素丰度归纳成5张表刊登于《福建地质》(1997年第3期).
由于找矿项目少,化探工作者探索利用区域化探资料扩大服务领域,尝试其在基础地质、农业、环境保护与预防医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福建省霞浦县农业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稀特海产品――霞浦剑蛏移植的滩涂地球化学背景研究”,以及福建省名优特农产品――永泰芙蓉李、福鼎四季柚、天宝香蕉、天然富锌茶等农业地球化学背景研究.1994年,参与了国家“八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胃癌高发现场化学病因研究;1997年参与编制出版了《福建省恶性肿瘤地图集》,反映了恶性肿瘤与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空间关系.为地质工作
关于地球化学论文范文数据库,与福建省勘查地球化学学科报告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