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装饰艺术方面论文下载,关于明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略考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装饰艺术及建筑艺术及雕刻艺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装饰艺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明代陵墓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SJD760079
摘 要: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钟山营建的孝陵,在形制上作了重大改革,成了我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朱棣以后诸帝更将陵墓集中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形成了气势磅礴、举世罕见的帝陵组群,形成了世界建筑史上极为独特而壮丽的一页.本文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旨在通过研究明帝陵的建筑特点、与唐宋帝陵的异同及对其对中国陵墓建筑的贡献,解开明帝陵建筑艺术的神秘面纱.
本篇论文地址: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333899.html
关 键 词:明帝陵;唐宋陵墓;异同点;贡献作用
公园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明朝,定都南京,至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朱元璋称帝后第二年,下诏在江苏泗州为其祖父修建“祖陵”,在安徽凤阳为其父母修建“皇陵”.自太祖朱元璋至思宗崇祯亡共历16帝.其中第二代皇帝朱允在与成祖朱棣争夺皇位的内战中下落不明,第七个皇帝代宗朱祁珏由于前代皇帝英宗朱祁镇复辟,死后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后虽复帝号并经扩建,规模小于其他陵.其他各帝共建陵园14座.
1明代陵墓建筑的特点
(1)明帝陵迷信风水之说,重视陵址选择.孝陵曾两迁寺院,十三陵也经数处选址后选定.陵区选择在背山面水,诸山环绕,溪水夹绕的地区.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背依群峰,面对平原,泉壑幽深,林木葱郁.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东、西、北三面群峰耸立,南面温榆河蜿蜒流过,山清水秀、景色壮丽.十三陵以长岭为主左右排列,形成相对集中的陵区,成为明代陵寝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
(2)明代陵墓形制大致相同,规模大小有别.朱元璋的孝陵和朱棣的长陵规模较大.凡是皇帝生前亲自督理修造的陵,都比较高大、讲究;死后由子孙修筑的,规模较小,也比较草率.思宗朱由检自缢后,葬于田贵妃墓中,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小的.
(3)明陵建筑防卫森严.明代各陵园附近均设有神宫监,掌管祭祀等事务.各陵还设卫,已驻军保卫陵寝.今南京中山门外有孝陵卫镇,北京昌平城内有长陵卫、献陵卫、景陵卫等胡同.据沈国元的《两朝从信录》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在昌平州“以四千人立永安营,三千人立巩华营,无事在州教场操练,有警赴各隘口把截”,可见当时陵寝的防卫相当森严.
(4)明代各陵具有较明显的类别特征.明皇陵和祖陵在参照宋代陵寝制度上而略有变革,属于初始型;孝陵和长陵继承前两代陵寝制度而鼎力更新,创立了明代特有的规制,并成为后世各帝陵的基本范型,属于创制型;此后的献陵、景陵、裕陵、泰陵、康陵、显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和德陵等绝大多数帝陵,效仿孝陵和长陵制度却又不同程度的缩减了规模,以“逊避祖陵”,形成了“逊避型”;而景陵、泰陵和思陵则分别是由亲王坟和贵妃坟改建而成,属于特例型,实际上也是明代最简陋的帝陵.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装饰艺术相关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24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5)“前朝后寝”规制,反映了皇权的绝对权威,皇帝生前死后都应有同样的规格生活.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示意天子死后亦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及至高无上的天子之威的权利.
(6)严厉的“下马碑”和禁止出入禁约,反映了皇权的不可侵犯,君臣规矩不许逾越.
(7)明帝陵神道上的石兽、文武百官等石刻造像为死后的皇帝服役侍立,反映皇权无比威严.
(8)火焰牌楼等神化建筑,象征死去的皇帝威焰仍然冲天,神圣不可侵犯.
2明帝陵与唐宋陵墓建筑的异同点
明代帝陵的祭祀和规划布局从皇陵开始无不因袭了南宋上下宫贯穿中轴线的布局,同时,又结合明代陵寝祭祀礼仪的变革,形成了明代陵寝的时代特征.
(1)明帝王陵采用宝城宝顶的封土形式.帝王陵墓在秦汉时盛行“方上”封土,唐时是“依山为陵”,北宋时又恢复了“秦汉旧制”,元时不建陵墓,至明清时陵寝制度又做了重大改革:在地宫上方,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窿状.圆形围墙称宝城,高出围墙的穹窿状圆顶称宝顶,在宝城前的城台上建“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多采用宝城宝顶式.
(2)明帝陵废止上下宫制度.唐宋帝陵上下宫分开,灵柩、地宫所在区域为上宫,最重大的祭祀仪礼都是在上宫内进行,而日常祭祀则在下宫进行;明代大幅度改革了陵寝祭祀礼仪,取消了宫女和太监守护陵寝等活动,但日常祭祀仍在享殿或恩殿进行,殿中三间暖阁成为“皇帝神寝”,布置神床,帷幔、寝具、衣冠和册宝等,安奉帝后灵魂依附的神主牌位,神殿前面安置御座和御案,拱神主日常馐膳和各种吉日的祭拜.享殿即恩殿的祭祀功能,相当于唐宋帝陵的下宫.明帝陵的后红门即陵寝门以内,巨大的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护卫着安奉帝后灵柩的地宫,构成陵寝核心的外部标志和礼拜场所.陵寝门内专供举行最隆重的皇帝上陵礼或清明节负土礼的祭祀礼仪时开放使用,具有唐宋陵寝上宫的性质.明代废止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魂魄日常生活起居用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拜谒的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
(3)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地方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拱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3明帝陵对中国帝王陵墓建筑的贡献
(1)明帝陵中尤其是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帝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一个重大的成就是它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融汇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灵动的图案内容.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最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死去的君王.”它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2)开创了都城式的陵园建筑格式.据史料记载明代第一陵明皇陵在洪武八年、十一年修建中,严格按照遵循《周礼考工记》而建的中都三套方城格局,以皇城、砖城、和土城三重陵垣层层相套,从而突出皇陵威严的特点,同时,为强化陵寝作为礼制性纪念建筑的空间气氛.从整体规划到局部形制都有相应的改革.在土城正红门和砖城棂星门之间的东部,布置各类祭祀辅助建筑,构成了辅助空间;在砖城红门和皇城金门之间,排列着象征朝会仪仗的石像生和碑亭等,组成了谒陵展祭的引导空间;皇城金门和后红门之间的皇堂,后红门和砖城南明楼之间陵台,形成了举行祭祀仪式的祭祀空间.可以这样说:明皇陵陵园建筑格局与“规制之盛,实冠天下”的明中都三城相媲美,堪称中国帝陵中第一座“三环相套”都城式的陵园.
(3)精美的神道石刻艺术成为我国古代陵墓艺术的重要石刻艺术遗存,是古代陵墓建筑艺术的杰作.明帝陵神道石像生群中国帝王陵墓上石像生数量最多,最为著名的石像生雕刻艺术群.石像生群雕刻艺术特征具有上承唐宋创制元明的石刻艺术特征.石像生高大圆胖,体态生动工整,形象逼真,体表纹饰细腻,纹线条刚进有力,人物服饰、动物尾毛线条柔中显刚,把一个个动物、人物雕刻的活灵活现.这种雄浑的个体造型,写实中点燃着程序化的夸张,一气呵成的整体布局更流溢出非凡魄力,彰显了明初的艺术成就.明帝陵神道石刻群艺术
关于装饰艺术方面论文例文,与明代帝王陵墓建筑艺术略考相关论文下载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