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极限运动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薛忆沩:文学的异数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极限运动及计算机系及计算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极限运动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7个读者
48岁这年,薛忆沩开始重写他24岁的长篇小说《遗弃》.
《遗弃》出版于1989年春天,薛忆沩25岁生日前夕.薛忆沩当时已经辞职,全职在家,刚刚开始他第一轮狂热的写作.小说的主人公叫图林(对,就是计算机之父的那个Turing),和他一样,是一名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年轻人,一名无所事事、突然陷入“存在”危机的公务员.“世界正在遗弃我,而我也试图遗弃世界.”在扉页上,薛忆沩写下了这两行字,由它们来指导图林的命运.
图林与薛忆沩本人的密切关系在这本小说的日记体形式中可窥一斑.和他一样,图林也选择了主动辞职作为“遗弃”世界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年,死亡的阴影不断地投射在图林的身边—先是他久病不愈的外公,然后是他的前领导、某处长,最后是他在前线当兵的弟弟.还有他的女友Z,他们很少见面,全靠书信联系.在唯一一次见面后,“我”得知Z已怀了“别人”的孩子,最后还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对于这一切悲剧,图林看起来无动于衷,死亡既不能让他伤怀,爱情有时甚至令他厌恶.相反,他在自己的心灵道路上似乎走得很远,并且最后,他似乎还找到了抵抗存在、暂时得以栖身
极限运动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
薛忆沩最初将《遗弃》命名为《业余哲学家》,最后定名为《遗弃(或者关于生活的证词)》.无可否认,书里充满了他自己的影子.他想写的太多,以至于不得不在小说里安排图林再创作小说,以把他的短篇一并收进去.
但接踵而至的历史迫不及待地证明了《遗弃》和薛忆沩的生不逢时.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影子的告白》,也受到了莫名的牵连—甚至至今没有出版.今天,薛忆沩把后者称为“我那部多灾多难的作品”,他曾经说,它不出版,他的二十五岁就永远不会过去.“如今我快要五十岁了,却还在垂涎二十五岁的生日蛋糕.”他嘲弄着自己.而《遗弃》,在它出版后的八年里同样近乎销声匿迹,“不会超过17个读者.”
但正是凭借这本几近“失踪”的作品,1994年,薛忆沩获得了台湾《联合报》文学奖,同届的还有王小波和他的《黄金时代》.大陆对薛忆沩的“发现”则要推迟到三年之后,何怀宏在周国平家里拿到了这本书,当即惊艳,随后便在《南方周末》上大力推荐,令薛忆沩第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遗弃》被认为提供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样本,它还是少有的严肃探讨个人存在意义的小说.何怀宏将薛忆沩的探索称为“寻求永恒的最初一段旅程”,所谓“最初”,并不仅仅因为作者与主人公的异常年轻—青春的年龄段虽然看似离引发永恒话题的死亡最远,却常常是人们捕捉到死亡黑影、并隐秘地渴望永恒的最初阶段;“最初”的另一层含义是,文中的“我”与世界之间的互弃,这种看似极端空虚的生活状态恰恰是对庸常人生的激烈反抗,而这正是“寻求永恒”的最初旅程.
本文来源: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583969.html
2002年,薛忆沩移居加拿大,他重新开始的写作不断被异乡的生活打断.在蒙特利尔这座法语城市,他必须学习新的语言,同时精进自己的英语,进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在撰写漫长的福克纳论文间隙保持中文写作.而在中文文坛,他成了一个短暂出没又旋即隐匿的名字.他是文学老将,却又常被当作新人;他的每一次离去都可能引发媒体的再次失忆,他的每一次回来都被命名为“重新发现”.“薛忆沩不属于文学界,他属于文学.”周国平说,而薛忆沩说:自己始终是文学的一份子,只是距离普通读者一直有一点遥远.
“去年在深圳书城,有一个女孩捧着《遗弃》过来找我签名,她告诉我图林很像她的弟弟.”薛忆沩问,你弟弟,还好吗?女孩说,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我选择重写《遗弃》.它是比原创更不可思议的劳作.”薛忆沩说.除了词句的打磨,他抽掉了图林的很多作品,又让图林在那些抽空的页面上对自己的作品发表看法.用这样的方式,薛忆沩审视了从前的自己.
“它是一个苛刻的写作者与时间、历史、语言的角斗,是一个疲惫的中年人与虚荣、身体和心智的角斗.”关于生活的证词
1964年,薛忆沩生于湖南.他被启蒙得过早,12岁就被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评主义》中引述的赫拉克利特击中了脑袋.他记得窗外是街道,打开窗就能听到百姓们的摩擦,偶尔还能听到革命的风暴.他聪明,易感,成绩太好,“一群老师围着我等我解出数学最后一题”,他是那种高出第二名32分的第一名.15岁,他的河流被爱因斯坦改变.他废寝忘食地读起了《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它与他好高骛远的天性一拍即合.爱因斯坦带来的不仅仅是相对论,还有他对艺术的热爱、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痴迷、对和平的憧憬和对压抑个性的糟糕教育的讨伐.甚至爱因斯坦学生时期的“成绩平平”,在当时的薛忆沩看来都被赋上了天才的颜色.他迅速对校园生活失去了兴趣,包括对“考大学”这样的世俗目标—在成绩一落千丈之后,他考进了北航计算机系.
1980年春天,薛忆沩在电视上收看了萨特的葬礼.看萨特的灵枢在6万人的护送下经过爱德加·基内大街,他第一次意识到人对永恒的渴望.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株洲的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报到的当天他就要求调离.当时工厂里有许多年轻人都在要求调离,那是一些探到了时代脉搏的年轻人,他不是,他只是想回家写作.但工厂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在经过几个月毫无成效的努力之后,有一天他平静地走进他所在的研究所领导办公室,递给他们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他家的,他告诉他们通知他的父母尽快来收尸,因为他马上就要开始在这间办公室里绝食了.公司在20分钟后就妥协了.当人事处长气喘吁吁地跑来劝他“想开一点”的时候,他的眼泪刷地流了出来.“我不是为自己的胜利而兴奋,而是为权力的脆弱而流泪.”当天下午他就被通知去办理调动手续.接着不久,其他那些急不可待的年轻人的调离也都被批准了.“他们中间不少人后来大概都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吧.”薛忆沩说,许多年以后,他们还打向他表示他们的感激.他们误以为没有他当时的莽撞,他们就只好与国企一头走到黑了.“你看,个人主义有时候还真的是利他的呢.”
但在父母马不停蹄的安排下,薛忆沩被调回了长沙,在政府部门下的一家临时机构工作.名义上那是一家扶贫机构,有一天他们去考察一家据说账面上只有200元的小工厂.“我们在那里毫无意义地转了一通,然后就坐下来吃饭了.饭菜非常丰盛,还有人在喝酒.我当时看见外面站着许多目光呆滞的工人.我觉得自己非常羞耻.我
极限运动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薛忆沩:文学的异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