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试验检测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基桩静载试验检测数据判定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试验检测及建筑工程及曲线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试验检测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基桩静载试验是当前确定基桩极限承载力最广泛、最可靠的方法.本文就基桩静载试验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及判定,对检测得出的数据作了对比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 键 词:基桩静载试验;检测数据;分析;判定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高、大型建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增加,这对建筑地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桩作为建筑物重要的基础形式之一,对建筑的承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其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因此,准确测试基桩的承载力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必要措施.目前,利用基桩静载试验是人们公认的最常规、最直观、最准确的测量基桩承载力的方法.本文就基桩静载试验检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及判定,以期能为基桩更好地应用于建筑工程中而提供参考和借鉴.
1问题的提出
在现行的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中条文4.4.1对检测数据的分析给出了如下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应绘制竖向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判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Qu也在条文4.4.2中给出了明确依据:“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40mm对应的荷载值”.按说规范已有明文要求,照此执行即可.但由于规范条文(包括条文解释)并未对
关于试验检测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2思考与分析
众所周知,在数据不变的前提下,仅仅改变坐标轴的比例,图形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曲线的弯曲程度.表1是一组静载数据按不同比例绘制的Q―s曲线图形.
表1Q―s静载数据表
如图1所示,3条曲线分别按横纵坐标1:1,1:1.5,1:2绘制,图形形状基本相似,而区别的恰恰是所谓的“陡降”和“缓变”的性质及程度.如绘制比例进一步增大或减小,曲线的陡、缓情况还将加剧.所以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曲线绘制比例,就失去了依据Q―s曲线判定基桩极限承载力Qu的基本条件,而现行JGJ106-2003检测规范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相应的数值,相反JGJ4-80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中给出了一个Q―s曲线“按整个图形比例横:竖等于2:3”绘制的要求.但这显然是指数据比较完整、已经加载至极限荷载或桩顶总沉降量达到60mm~80mm的情况.目前随着国家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桩基工程设计时普遍偏保守,而竣工验收时采用静载试验往往考虑到检测成本、工期等因素,仅加载至设计要求的极限荷载便停止加载,得出基桩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即可.实践经验表明,合格的基桩在静载试验加载至设计要求荷载时沉降量并不大,一般仅有20mm左右.而JGJ106-2003中4.4.2条文说明里指出“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当沉降量达到桩径的10%时,才可能出现极限荷载”.所以按目前的静载试验现状,笼统采用2:3的比例绘制Q―s曲线,显然是不合适的.某根桩加载至设计要求的极限承载力3000kN时总沉降量仅19.38mm,且各级沉降量变化无大的突兀,静载Q―s曲线若按2:3比例绘制,就相当于像哈哈镜那样将原本扁平的图形硬生生拉长,结果是图形陡降明显,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篇论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zhengzhi/050247345.html
图1Q―s曲线图(一)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与多位同行针对此问题探讨过,发现多数人对于Q―s曲线的“陡降”都是依据JGJ106-2003中4.3.8条第1款“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对此,笔者认为虽不能说错,却也有失偏颇.1)将5倍于上一级沉降量作为“陡降”的物理定义,尚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2)若真将之视作曲线是否陡降的标准,则Q―s曲线无用,出现此种情况即算陡降,那就可判定前一级为极限荷载,又何必再绘制Q―s曲线,反之,如未出现此种情况,便认定无陡降,那就可推论Q―s曲线为缓变型,按s等于40mm或s等于0.05D对应的荷载值判定极限承载力,则用插值法或曲线拟合法直接用数据便可计算出极限值Qu,Q―s曲线仍然没有绘制的必要了.所以这明显是不合适的;3)一些工程实践已经证明,当未出现此种情况时,Q―s曲线也已出现陡降,可以由此判定极限承载力Qu.
图2Q―s曲线图(二)
如图2所示为同一根桩的静载Q―s曲线和s―lgt曲线,从2720kN加荷至3060kN时,本级沉降量为6.96mm,为上一级沉降量的2.35倍(本级沉降相对稳定时间为2h).但Q―s曲线已出现陡降,结合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情况,可判定该桩的极限承载力为2720kN.综上所述,“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的情况是“明显陡降”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两者之间却不能简单的画等号.
那么如何理解“明显陡降”,从纯文字的角度讲,就是沉降增大且表现明显.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静载试验在加载时,每一级的沉降量的增量一般都会比前一级的沉降量增量大,且随着加载压力增加会越来越明显.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明显陡降”,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了.如前文所述,“5倍”当然算“明显”,但3倍、4倍,恐怕就难以给出一个视觉上的直观标准了.所以必须从数学的角度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值.但如前所述,所谓“陡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沉降量增量的变化,即物理上的加速度.而在几何意义上,指的是曲线上第二拐点的切线的斜率,即数学中的导数.然而Q―s曲线并非一条可以定义f(x)的函数曲线,仅在为规律的缓变型时可使用曲线拟合的方法,而在有明显陡降时是无法推导出其导数函数f'(x)的,所以不具可操作性.综合前人的经验,我认为定义“陡降”的方法可采用Q―s曲线相邻两级连线与横轴(Q,kN)的角度更加实用.结合前文,Q―s曲线可采用横轴:纵轴等于2:3的比例绘制,横轴(Q,kN)最大数值为最大加载压力,而纵轴(s,mm)则应区别对待:当试验已出现极限荷载(JGJ106-2003中4.3.8第1款、第2款)或已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mm~80mm(JGJ106-2003中4.3.8第5款)时,纵轴(s,mm)最大数值应为试验的总沉降量;而当最大加载压力仅达到设计要求(JGJ106-2003中4.3.8第3款)且沉降量并不大的时候,宜将纵轴(s,mm)最大数值设置为60mm或桩径的10%.则图2的Q―s曲线如图3所示,为缓变型Q―s曲线,是可以准确反映基桩质量的.或可根据实际情况缩短纵轴(s,mm)长度以使成果图更加美观,但应保持横纵轴的数值比(kN/mm),如图4所示.
图3Q―s曲线图(三)
图4Q―s曲线图(四)
而陡降以角度α定义的话,如图5所示,tgα等于[(si+1-si)/(Qi+1-Qi)]×BQ/s.其中,Qi和si分别为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和沉降量;Qi+1和si+1分别为发生明显陡降起始点的下一级所对应的荷载值和沉降量;BQ/s为图形绘制时横纵轴的数值比(kN/mm),取相同长度单位代表的荷载和沉降量的比值.笔者统计了14个工程20个出现“陡降”的静载试验数据,tgα的平均值为2.51.由此推论定义α可取70°,即Q―s曲线某两级数据点之间的连线与横轴(Q)的夹角达到70°可定性为“明显陡降”,该线段起始点对应的荷载为极限承载力Qu.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试验检测的论文范文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98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最新题目 |
图
关于试验检测类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基桩静载试验检测数据判定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