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互联网方面论文开题报告,关于BBS往事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互联网及清华大学及网络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互联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
多年之后,北大物理系93级学生吴涛的不少轶事仍被广为流传.此人高考位列当年湖北探花,只是生活上有点邋遢,穿军装,背小军挎,状似民工.有人目睹了他爸爸送他来燕园时,在32楼水房教他洗衣服,从此大家经常听见水房里他欢快的洗衣声.目击者称,其洗衣流程严格遵照其父教诲.
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最终在网络上横空出世.他至少有几项是创下了北大之最:1996年保钓运动中申请游行,由此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最先申请游行的北大人,BBS一时为之沸腾,北大、清华、中科院的学生(中国互联网最早在科研院所发展起来,当时上网的主力集中在这三校)纷纷揭竿而起,结果,报名人数远超计划;“抗日”未遂后,他痛定思痛,决定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于是狂看日剧,创办了当时在教育网风云一时的“日剧天地”.
1999年9月17日,为了庆祝北大研究生宿舍楼通网,他用自己的个人电脑搭了个BBS.三天后,进站欢迎改为塔、湖、图的画面组合.这个BBS被人称为一塌糊涂(ytht),是“一、塔、湖、图”的谐音.这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内著名地点的一个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吴涛未能预见到,在关闭之前,ytht会成为教育网内平均在线人数最多的BBS.他回忆称:我买了一个160M内存的机器,就觉得可以做糊涂永久的服务器了.
对于自己在论坛中的定位,吴涛的回答是:就是苦力,写代码的.
糊涂的站务,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的史文倜回忆称,论坛的规矩都是学生网友一起制定出来的,版主、站务都是要竞选上台,有任期,也有监督,搞得有模有样.一塌糊涂的成员如同孩子一样认真地加入网络中的这个民主游戏,论坛内还效仿三权分立的机制,以便对站务和版主也能进行投诉和弹劾.
在宽松的管理形式下,一塌糊涂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讨论氛围,其sex版是中国BBS上较早开设性教育的版面,motss和lesbian版是国内BBS最早开设的专门谈论同性恋的.
史文倜称,在朦胧的理想主义鼓舞下,孱弱的一塌糊涂一直以最大限度的同情包容着各种言论.因此,公民生活、反谣言中心、台海观察、人权研究等得以成为其众多有特色的版面.
郭玉闪,1977年生,福建莆田人,曾就读于北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生.他回忆称,当日他在北大校园读书时,苦闷无比,彷徨无地.那时的北大三角地贴得最多的是广告帖,讲座倒也不少,可最受欢迎的多半是商业讲座,教人怎么成功发财,怎么成功出国等等.偌大个校园,很难找到多少心意相通的同道.
不过,在北大这类学校里,学生在创造自由生活方面的活力是无与伦比的,根本无需额外的设计与引导――糊涂著名网友arm曾经用过一个签名档:自从有了一塌糊涂,北大同学的生活就焕然一新了.
有一塌糊涂BBS的那段日子,成了郭玉闪在北大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通过一塌糊涂,他突然发现了许许多多同道.在没有一塌糊涂以前,他们都和他一样,在北大某个角落里孤独地过着苦闷的日子.
2
1999年11月27日,就在一塌糊涂创办2个月后,关天茶舍在天涯开版,首任版主为北大青年教师老冷.“关天”最初是一群人文知识分子曲高和寡的精英圈子,创办人老冷的思想倾向,使关天一开始就有谈论世运的怀抱,但尚没有清晰的公共政治的维度.在经过一番更迭,2001年,王怡、朴素出任关天斑竹,为关天带来了飞跃.相对老冷等人北大学者的头衔,这两人更加草根,ID背后的声名也更多地来自于网络.
1973年出生的王怡,曾任教成都大学.他回忆,2000年之前,他基本与世隔绝,是网络为他联通了三个世界:国内传媒、海外中文世界、知识界和思想界.
王怡成名于《天涯》杂志的网络论坛“天涯纵横”,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天涯纵横”先后请来著名学者李陀、媒体评论人士吴洪森担任版主,并依托期刊,迅速吸引大量以往不上网的新老作者,包括寻根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易大旗、广东作家钟健夫、江苏法学家刘大生、青年学者摩罗(天涯网名叫“3699”)以及新人王怡、雷立刚等.不过,盛宴必散,2001年4月,“天涯纵横”被封,其熟客分化,一部分喜评时政的人聚集到关天茶舍.
由于王怡等人的努力,关天茶舍人气大盛,摩罗、易大旗、李陀、陈村、贺卫方、笑蜀、刘军宁等这些学者都成了关天的活跃网友.
媒体评论员、曾在关天茶舍任版主的魏英杰回忆称,“9.11事件”中,因《今夜,我是美国人》公开信引起争论,关天茶舍受到海内外关注,影响力迅速扩张.
王怡回顾,在“9.11事件”引发的大讨论中,当时“网络中国”与“媒体中国”是两个断裂的世界,媒体上见不到任何讨论,关天在一夜之间出现大量讨论帖,对此,关天对所有鼓吹和同情恐怖主义的帖子,强硬地全部标以“黑脸”,以春秋笔法进行褒贬.另一方面,版主也坚持不删除任何帖子.几日之内,大批网友涌入关天,关天成为大陆网站中讨论“9.11事件”最激烈和自由的地方.
这不仅使关天变成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公共空间,浏览量达到空前的高峰,也使关天向一个新兴的时政论坛转型,“政论”和“时评”成为关天最显赫的文体,这慢慢影响到2001年至2003年出现的网络政论和媒体时评写作.
3
2000年,王晓渔还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那时他的叛逆,还只是停留在讨厌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并没有清晰的价值观,但是他本能地热爱网络,热爱那种清新、开放.
因此,当他在网络世界里跌跌撞撞地摸到“思想的境界”后,震撼实在太大了.该论坛没有资金也没有门户背景,由南京大学讲师李永刚在1999年9月20日创办.当时中文学术论坛仍很稀缺.崔卫平翻译的《哈维尔文集》,成为“思想的境界”第一部独家发布的大作.余英时、王元化、李慎之、袁伟时、高华、许纪霖、邓晓芒、张承志等学院和民间高手都在该网站有个人文集.在学者崔之元的穿针引线下,大量新左派大将也在该站发表他们的力作.
不过,“思想的境界”从生到死,也就走了不到400天.李永刚选择了主动关站,他坦陈:仅以我个人的力量,其实还远不能成就我理想中的宏大事业,于是有焦灼,于是有恐惧.
差不多就在“思想的境界”关闭的同时,“世纪中国”网站于2000年7月横空出世.该站由“北京中青未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和时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擎主持.凭借所掌握的学界资源,这里很快就拥有了忠诚的作者和读者群.
“世纪沙龙”是“世纪中国”的讨论版,定位于思想界――用许纪霖的话说,“讨论的不是纯学术,也不是纯政治,而是在政治与学术之间,这叫思想界”.
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的吴冠军曾长期担任“世纪沙龙”版主,他回忆称,世纪之交,网络是个开放社会,可以从各个方向走,左中右的论争就是以“世纪中国”作为平台.
同为版主的王晓渔认为,当时“世纪沙龙”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不亚于1980年代的《读书》.
那时,文艺青年王晓渔在寝室里办了三份上网套餐,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网上打发.除了“世纪沙龙”,他还是“文化先锋”论坛的版主.
“文化先锋”由现任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张闳主持.朱大可称“世纪沙龙”使用的话语是主流的“正谕”话语,吸引的是中年知识分子,“文化先锋”则吸纳草根电影如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反讽元素,吸引更年轻的一批.
朱大可说,反讽是避免直接触碰――我夸奖你,我不直接夸奖你;我骂你,我不直接骂你.张闳介绍,“文化先锋”开创了民间新闻运作的新方式,并催生了最早的“标题党”.
朱大可强调,“文化先锋”得以生存,得益于世纪初宽松的网络环境.那时,上网还是少数人的生活方
关于互联网方面论文范文,与BBS往事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