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产业结构方面论文查重,关于太湖流域产业结构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产业结构及服务业及水环境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产业结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深刻而复杂,水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本文从太湖流域水质变迁和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分析着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太湖流域污染减排的影响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 键 词:太湖流域产业结构水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太湖古称震泽,起源于浙江天目山的苕溪和苏南茅山的荆溪,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泊,面积约2427平方公里.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流域,面积为36895平方公里,分属苏、浙、沪两省一市,位于江苏省境内的主要有苏州、无锡、常州等3座大城市.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区域经济的总体水平逐年提高.
太湖流域地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问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比其它区域更加深刻而复杂,水环境问题更是关系到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态势与流域产业结构发展与变化有很密切关系,因此,开展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水污染关联性研究,从而为产业结构减排的水环境贡献提供量化的考核依据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太湖流域的水质变迁
太湖流域水质在50年代基本没有污染.60年代初上海黄浦江水质开始恶化,出现黑臭.到80年代中期,太湖流域的主要纳污河道,即江南运河各城市段已相继出现黑臭,太湖水域也有1%的水面受到轻度污染.
到了90年代,苏南运河水质90%为V类水或劣于V类水.太湖作为本流域的开放型水体,接纳沿湖各市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流入.随着太湖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太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太湖是有机物和营养物污染型湖泊,由各种途径进入湖体的污染物有26种,影响太湖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氮(凯氏氮)、磷和CODmn,主要来自环湖河道,其含量在不断增加.按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太湖60年代属Ⅰ―Ⅱ水体;70年展至Ⅱ类,80年代初平均为Ⅱ―Ⅲ类;80年代末则全面进入Ⅲ类,局部Ⅳ和V类;90年代中期平均已达Ⅳ类,三分之一湖区为V类.
近20年来,太湖水质有加速恶化的趋势.高锰酸盐指数(COD)、总磷(TP)、总氮(TN)质量浓度总体上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2007年太湖西部与东部沿岸区各项指标全部超标.受总氮影响,全湖平均水质劣于V类,高锰酸盐指数达Ⅲ类水质标准,总磷达V类水质标准;目前湖泊富营养化以及所带来的夏季蓝藻大暴发已经成为太湖主要水环境问题之一.
2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演变
苏锡常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初期由轻工业占主导地位,目前已逐步演变为重化工业为主体.1949年,无锡市轻重工业比值高达29.0,1978年降为1.2.轻重工业大体协调,从1992年开始降为1之下.1997年轻重工业比值为0.9.常州市解放初期霍夫曼系数为12.9,轻工业比重选92.8.从1989年开始霍夫曼系数降为1之下,1995年为0.8.1996年苏州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中轻重工业产值比为59:41,1997年调整为58.2:41.8.由此,苏锡常整个地区工业化过程已开始进入第四阶段的重化工化后期阶段.
进入21世纪,第三产业逐步加快发展.2006年苏锡常三地实现GDP96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62.2:35.1调整为2.4:62.0:35.6.由此可以看出,苏锡常第一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从与江苏全省比较看,2006年江苏省实现GDP21548亿元,其中苏锡常占45%;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7.6:56.6:35.8调整为7.2:56.5:36.3.苏锡常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江苏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江苏5.5个百分点,第三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