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文学翻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的特点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翻译及文艺及文学作品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文学翻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是桂林战时文化(文艺)的一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1)文艺译作数量惊人,涉及期刊种类繁多,读者面广;(2)名家云集,翻译队伍涉及壮、中、青三代,并以中年为主;(3)期刊出现翻译连载和“翻译专号”及纪念某位外国作家或诗人的“专辑”和“特辑”;(4)纯文艺翻译杂志《文学译报》的创刊和出现以“翻译”为名的《翻译杂志》等等.
关 键 词抗日战争桂林期刊文艺翻译活动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TheCharacteristicsofLiteraryandJournals
TranslationActivitiesinGuilinWar
WEIYouqing[1],WUYuesheng[2]
([1]Gui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Guiyang,Guizhou550081,
[2]WuzhouUniversity,Wuzhou,Guangxi543002)
AbstractInGuilinwartime,journalliteraryandculturaltranslationactivities(arts)iaapartofGuilinwartime,itsdevelopmentprocesshasshownthefollowingcharacteristics:(1)Asurprisingnumberofliterarytranslation,involvingawiderangeofjournals,awiderangeofreaders,(2)Mastersgathering,thetranslationteaminvolvedinstrong,youngthreegenerations,andmainlymiddle-aged,(3)Serialandjournalinadequatetranslations"translationspecialissue"andmemoratecertainforeignwritersorpoetsofthe"album"and"Series",(4)translationofpureliterarymagazine"LiterarytranslationNews"foundedandtheemergenceofthe"translation"inthenameof"TranslationJournal",andsoon.
KeywordsSino-JapaneseWar,Guilin,journal,literarytranslationactivities
1937年7月7日爆发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随后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桂林,作为战时广西省政府所在地,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和相对“民主”、“开明”的政治氛围,吸引大批内迁文化人士、学术机构团体、报纸报刊、出版社等云集桂林,使桂林成为战时著名的文化阵地之一.
期刊凭借自身周期短、信息快、售价廉等优势,迅速在桂林发展起来.借助期刊这一媒介的蓬勃发展,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也跟着发展起来,并迅速成为推动桂林抗战文化(文艺)运动向前发展的一股力量.但由于桂林抗战文化(文艺)研究者长期将目光投向此时期文学创作、戏剧、歌曲、木艺、党的领导等方面的研究,而对翻译活动的研究重视不够,使得对这段时期翻译活动的研究处于“待开发的地带”.再加上译作散见于各类期刊,不易收集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期刊译作的研究长期处于“人为的欠缺”.因此,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不可避免的处于尴尬局面,尽管其在1938-1945年间取得一系列令人侧目的成就,但鲜有人对其进行研究.为此,笔者尝试对此时期的期刊文艺翻译活动进行研究,总结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点.
1文艺译作数量惊人,涉及期刊种类繁多,读者面广
据统计,战时桂林共发行期刊248种,其中有56种刊登文艺译作,译作数量惊人,多达860篇.在这56种期刊中,涉及的期刊种类繁多,综合类杂志,如:《文化杂志》、《半月文萃》;科学文化类杂志,如《乐群》;政治杂志,如:《朝鲜义勇队通讯》;文学类杂志,如:《诗创作》、《文学译报》;艺术类杂志,如:《新音乐》、《木艺》、《戏剧春秋》.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杂志中,其中又以文学类杂志刊登的译作最多.与此同时,这些杂志涉及的读者面广,有专门针对工人的,如:《新工人》;针对青年的,如:《自学》、《青年生活》;针对妇女的,如:《广西妇女》、《妇女岗位》;针对少年儿童的,如:《少年之友》、《儿童漫画》等.
2名家云集,翻译队伍涉及壮、中、青三代,并以中年为主
活跃在桂林期刊文艺翻译界的名家如云,按其年龄段来分,可大体可分为壮年(1900年前出生)、中年(1900-1914年出生)、青年(1915年后出生).壮年的有著名作家茅盾、翻译家曹靖华、教育家夏尊等.中年的有戴望舒、卞之琳、黄药眠、巴金、艾芜、施蛰存、孟十还、方敬、夏衍、焦菊隐、穆木天、梁宗岱、胡仲持、戈宝权、林焕平、瞿白音、丽尼、李健吾、胡风、庄寿慈、孟昌、彭慧、周行、何家槐等等.有很多已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出版家、电影评论家、职业翻译家等.他们约占到整支队伍人数的80%-90%,是期刊文艺翻译的主力和骨干.青年的有:蒋路、魏荒弩、温致义、秦似、陈原等,这些在当时还仅是翻译爱好者的青年人,有不少人后来成长为优秀的文学翻译家.
3期刊出现翻译连载和“翻译专号”及纪念某位外国作家或诗人的“专辑”和“特辑”
期刊由于篇幅有限,倾向于刊登短篇作品.但对于那些特别优秀的长篇作品也不忍弃之,只好采取“连载”的形式将其刊登出来,如:《诗》三卷五期至六期连载《玛耶可夫斯基的被捕》;《文学译报》一卷一期至三期连载《人鼠之间》.
为满足读者对译作的需要,一些文学类杂志不只是零散的刊登一些译作,还出现“翻译专号”,集中刊登译作,如《诗创作》第七期刊登译文46篇,文论译文3篇.此外,还出现纪念某位外国作家或诗人的“专辑”和“特辑”,如:《诗创作》一卷八期出现普式庚一○五年祭专辑,一卷十期有惠特曼五十祭专辑;《文学译报》一卷三期出现“高尔基逝世六周年纪念特辑”.
4纯文艺翻译杂志《文学译报》的创刊和以“翻译”为名《翻译杂志》的出现
在战争时期的中国,以刊载文艺译作为主的杂志还是比较少,曾先后出现:北京的《奔流》(1928年创刊)和《未名》(1928年创刊);上海的《译文》(1934年创刊)、《世界文学》(1934年创刊)、《西洋文学》(1940年创刊)、《译林》(1940年创刊)和《译文丛刊》(1941年创刊);成都的《金沙》(1941年创刊)和重庆的《时与潮文艺》(1943年创刊).地处偏远的桂林,在战时也诞生了一份纯文艺翻译杂志――《文学译报》(1942年创刊),这在当时的桂林,乃至中国,都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该刊由文学翻译爱好者蒋路、伍孟昌、秦似、庄寿慈等创办起来,主要介绍现实作家及作品.
5期刊文艺翻译活动经历“缓慢发展”、“高速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
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虽是桂林战时文化(文艺)运动的一部分,但其有自身独特的分期和发展态势.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呈现三种发展态势,即:第一阶段,1938年3月1日第一篇文艺译作《关于木刻与漫画》在《
关于文学翻译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桂林战时期刊文艺翻译活动的特点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