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规模经济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与金融中心:一个文献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是参考文献专业与规模经济及地理学及经济金融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规模经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集聚、交易和扩散的中心,一般是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金融中心建设实践的关注,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方兴未艾,逐渐成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以金融中心为主题,从金融中心形成机制、金融中心的功能以及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等三个方面,按照文献发展的脉络对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关 键 词 :金融中心;形成机制;金融中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44-03
引言
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理论指出:现代经济是金融经济,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既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又是配置其他资源的途径,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血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国内许多城市为了适应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纷纷提出了建立金融中心的构想.如北京、深圳、南京、杭州、沈阳、大连等一批城市先后确立“大力发展金融业”的指导思想,力争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国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与此伴随的是,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对金融中心问题研究的文献,以希望通过理论的提炼和实践的总结来指导各地纷纷兴起的金融中心建设热潮.
笔者期望通过对金融中心相关文献的梳理,为金融中心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基础和开启广阔的研究视角,为各地的金融中心建设实践提供比较和借鉴的可能思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些文献展开讨论,即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金融中心的功能、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
出于对金融中心建设实践的关注,关于金融中心问题的研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金融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大量关于金融中心研究的文献集中于这一领域.现有的研究认为金融中心是一个介于城市经济学与金融学之间的边缘问题.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这里,按照研究进展的脉络,从金融地理学、金融集聚以及制度分析三个角度对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进行文献梳理,从理论层面上揭示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问题.
(一)金融地理学与金融中心的形成
金融地理学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从地理区位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规律.Rstio Laulajainen (1998)认为,在现实经济世界中实际的金融景观完全是不同质的,具有极端的异质性和不规则性,因而对于金融中心的形成就有从地理意义上解释的必要[1].Kaufman(2001)指出,金融中心城市或地区的兴起与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地方作为主要商贸中心、交通枢纽、首都和中央银行总部所在地点的地位变迁以及战争的影响有关.二战以后,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和地区性金融中心地位的变化,都全部或大部分地反映了上述特征 [2].我国学者潘英丽(2003)探讨了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并运用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分析了金融机构选址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她还得出了地区成本优势、人力资源的规模与质量、电信设施的先进性与安全可靠性以及监管环境与税收制度,是吸引金融机构空间聚集的四大因素 [3].金融地理学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地理位置的重要作用,是从金融中心的环境和自身特征对其进行的研究和探讨,该领域的研究对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金融集聚与金融中心的形成
当生产实体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便产生了集聚效应.而金融集聚理论是从金融集聚效益出发对金融中心进行理论阐释,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为了获取金融集聚效益.从集聚经济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机制,往往是把外部的规模经济作为分析的切入点.规模经济能够促进金融业集聚,在加强银行之间协作、共享基础设施、密切联系生产者与消费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加速金融中心的形成.Kindleberg (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的规模经济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不断吸引新的金融资源聚集于该区域,从而导致金融空间集聚规模进一步增大[4].这种规模经济在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加速银行和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集聚等方面,促成了金融中心的形成.潘英丽(2003)对规模经济与金融集聚效应理论进行了提炼和归纳.她认为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体现在,集中交易能够大幅度提高交易效率;提供近距离交流与沟通的便利.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体现在,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金融机构的合作得以开展,辅助性产业得以共享,从而从微观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