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绘画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关于对“似与不似”的文献学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此文是一篇绘画艺术论文范文,关于绘画艺术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对“似与不似”的文献学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绘画艺术及山川及物象方面的参考文献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绘画艺术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成为东方艺术的主流,这种成功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而“似与不似”是中国绘画实践的总结,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所特有的审美法则和至高境界,它在历代绘画与画论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始终伴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关 键 词 :似与不似;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86-01

一、“似”与“不似”概念分析

中国的画论中,有许多关于“形似”与“神似”、“似”与“不似”的评论,东晋顾恺之在《论画伏羲神农》中提到“虽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属冥芒,居然有一得之想.”这里的“不似”是指不象,没有特定的意义.唐代张彦远提到“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这里的“形似”已具有内在美学内涵,“似与不似”、“神似和形似”比较成熟的体现出来,成为画论和绘画的重要审美原则.至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似与不似”的观念得到继承和发展,宋代文人画的出现,更能说明“似与不似”的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画在宋代达到了“似”的顶峰的同时,非常重视“不似”,故而有了文人画提倡的“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与“以意写之”的写意心法.

对“似与不似”的文献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绘画艺术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该文来自:http://www.sxsky.net/cankao/379508.html

清代石涛提出了“不似似之”或“不似之似似之”的概念,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论述中可以得出对这一问题的见解.石涛说他五十年前作画未能从山川中脱胎出来,画山川就和真实的对象一样,也就是“画必似之”,这样不能“贯山川之形神”,于是,他画山川就不拘泥于某一实有的山川,而是首先“搜尽奇峰打草稿”.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酝酿,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就是许多生活中名山大川与“我”的精神相遇而形迹融化,山川与“我”高度统一,从而能够“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这样,石涛笔下的山川就不是简单的模写,而是生活中山川的“异化”.所以,它不但“不似”某一实有的山川,也“不似”任何一个生活中的山川.但是它又是从许多实有的山川脱胎而来,在根本上不违背生活的真实.同时,由于它是画家对生活的艺术概括和提炼,所以它既“似”某一实有的山川,也“似”其他具有相近特征的山川.可见,“不似”是为了更高的“似”,不真实是为了更真实.唯其“不似”,才能“似之”.

因此可以将“似”或“太似”理解为是指拘泥于物象细节的模仿.这种模仿使绘画成为物象面面俱到的模本,其最终目的是以逼真的幻想来博得观众的赞叹,即白石老人所说的“媚俗”.所谓“不似”,是指绘画不能把握物象中体现审美趣味的必要细节特征,不能形成反映对象特征和画家的审美趣味的审美意象.对此,白石老人称之为“欺世”,因为这样的绘画连物象的基本特征都不能把握,更不必说表现画家的审美趣味.“似”与“不似”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可以这样说,对“似”与“不似”在绘画中的不同认识,可以看出一个画家或理论家对艺术的理解与创作方法.同样,“似”与“不似”的阐析,始终伴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二、哲学基础

传统上关于“似与不似”的理解,多从形神关系出发,认为其主要是指“以形写神”的造型原则与方法.实质上,“似与不似”所涉及的是一个蕴涵着艺术丰富底蕴、体现着艺术规律内涵的美学命题.

先秦的哲学讨论中,已提出了形神的依存关系问题.在《道德经》中提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窍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是道无形、无象,所以难以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中具体显示,于是衍生出德的观念为人所用,这就是“道为体,德为用”.即表象与内因的作用关系.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中论述“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这里出现的得“意”忘“形”可以明显看出王弼哲学思想中的重神轻形观念.

至汉代《淮南子》一书,更多留心形神的贵贱、轻重问题.《淮南子》主张神主形从,“神贵于形也.”“故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稍后东晋顾恺之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见解,有助于我们对“似”与“不似”的感悟.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说:“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珠,不若悟对之通神也.”在这里我们可以考察到顾恺之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