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范文集,与《文同全集编年校注》的文献价值相关论文文献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该文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文同全集编年校注》的文献价值相关论文文献,可作为参考文献专业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哲学社会科学及诗文及社会关系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 ] 《文同全集编年校注》(胡问涛、罗琴)以文同全集《丹渊集》为底本,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在详细考订的基础上为之编年、作注,并根据多个校本和校记细加校勘,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考证了《丹渊集》的命名;开创了文同研究的新局面;有辨伪存疑和校勘辑佚价值;有助于考查文同的交游与交往圈子;对研究墨竹画有重要价值等.研究这些文献价值对研究文同及其诗文的整理大有益处.[关 键 词 ]胡问涛 文同 《丹渊集》 《文同全集编年校注》 文献价值1 引 言2012年4月的一个早晨,师公胡嗣坤(笔名问涛)先生突然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和敬重他的学子们.先生身体素来康健,却突然驾鹤西去,让我们久久难以释怀.问涛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生前系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钟爱教育事业,倾其一生“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先生著书立说,科研成果卓著,获奖无数,曾是《汉语大字典》的编审之一.平日里,先生处事低调,为人谦和,朴实节俭,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后来,和恩师罗琴教授整理先生遗物时,有幸获赠师公和恩师合著的《文同全集编年校注》[1](简称《文校》).细品此书,我又真切地感受到了先生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敬业精神.所以不揣浅鄙,试从该书文献价值的视角作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学界对《文校》一书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同时,谨以此小文遥寄哀思,深切缅怀胡问涛先生.2 文同其人及《文校》概述文同(1018—1079),字与可,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太守文翁之后,人称石室先生,又称安静先生,自号笑笑先生、笑笑居士、锦江道人,北宋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因官终湖州知州(今浙江湖州),虽卒于到任途中,世人仍称文湖州.文同自学成才,是北宋中后期一位诗、赋、书、画全能的艺术大家.苏轼称赞文同“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2].其墨竹画,举世闻名,世人竞相争索,视为珍宝.同时,他又是一个“端静而文,明哲而忠”的正人端士[3],因而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颇受尊重和推崇.先有达官显贵文彦博(任过宰相)为之延誉,后有名人大家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和苏辙称颂.然而,在文学昌盛的宋代,文同并不被作为主流文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政治上看,文同行事保守、中庸,一生官位不显.因此,自北宋以来,在浩如烟海的文史书籍中,研究文同诗文的资料相对较少.后人研究关注文同,也往往侧重其墨竹画,对其诗文一直缺乏系统而全面的整理.胡问涛先生和罗琴恩师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合作完成了这部作为当时“四川省古籍整理规划出版重点项目”和“四川省教育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的《文校》.这部著作的面世,可以说开创了全面而系统地搜集、校注文同诗文的先河.因为900多年来,文同全集尚无编年校注问世,近现代的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对文同关注不够,研究文同诗文的论文寥若晨星.所以,要系统地研究文同的诗文,不能不参考《文校》;而研究《文校》,不能不提及胡问涛先生和罗琴老师.作为以编年形式校注文同诗文的专著,《文校》的面世无疑填补了文同研究的空白.国学大师蒋绍愚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博士生导师)曾经这样评价此书:“是古代诗文校注的一部力作”[4].该书无论编排体例、诗文内容、引文资料,还是注疏、校勘、辨伪、辑佚等,较以往任何“文同集”包括《丹渊集》都详实、可查.可见,《文校》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研究它可以打开研究文同的一扇窗,是研究文同不可多得的材料.3 《文校》的文献价值3.1考证了《丹渊集》的命名由来历代刻本都将文同全集命名为《丹渊集》.以《丹渊集》命名文同全集,到底出于诗人本意,还是文鷟(文同曾孙)编“家集”时命名,或是家诚之庆元本所命名?历朝历代文献虽然著录者居多,但其名称的由来难以考证.对照各家之言,《文校》在“校注说明”中明确提出了《丹渊集》的命名来源于文同“丹渊客”的自称.此提法对研究文同诗文的“结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考“丹渊”之义,一为水名.《汉书·律历志下》:“(帝尧)让天下于虞,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葛亮侯.”即为丹水.二为地名.阮籍《采薪者歌》:“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即指月出之处.然二者都没谈及其命名.明万历四十年盐亭知县蒲以怿在《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序》中对此作了探讨:“稽其题曰《丹渊集》,说者谓是集也如冰霜浩露,又如碧霄朱霞,其思渊霈,其文丹彩,以此为丹渊之象.等呜(乎),此其为《丹渊》源乎!”此说有些道理,但于命名而言多为臆测.胡问涛先生和罗琴老师依据文同在治平年间所作之《刻李至送张忠定知益州诗记》中曾说“凤凰之集于丹山,而珠贝之聚于紫渊也”和文同曾游开化院并题壁云“来观古柏.丹渊客丁巳五月二十三日题”(《兴地纪胜》卷一九〇)定论:《丹渊集》之命名乃根据文同自称“丹渊客”,人称“丹渊先生”.3.2开创了文同研究的新局面文同诗文的结集本——《丹渊集》[5],是庆元元年(1195年)知邛州家诚之据文鷟的“家集”重加校正,刊刻以传,即世人所谓庆元刻本.家诚之编刻《丹渊集》,使文同遗作得以历经宋元而保存至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内江人李应琼、李应魁刻印《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三十八年(1610)吴人吴一标刻印《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四十年(1612)盐亭知县蒲永怿刻印《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崇祯四年(1631)常熟人毛晋重修刻印《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至此,《丹渊集》有两个系统:一为未经陈眉公订正的,一为经过陈眉公订正的.两个系统的祖本都是家诚之的庆元本.乾隆四库全书本出自“鲍士恭家本”,但《四库全书总目》未说明系何版本.民国四部丛刊本即崇祯本,系影印上海涵芬楼所藏明汲古阁刊本.自《丹渊集》问世后的900多年来,校勘者不乏其人.明代有陈眉公,清代有梁山舟和无名氏,民国有退舟(别名,姓名事迹不详)和傅增湘.以上诸家所校,改字不多.近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和巴蜀书社出版的《全宋文》,分别对文同诗文做了校勘,但限于其总集的性质和体例,所用校对版本和参考书不多. 《文校》以崇祯四年毛晋《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为底本,在参考诸校本的基础上,出校多有增添,此其一.其二,900多年来,《文同全集》向无注本,《文校》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按诗、赋、文次第,各体编年排列.其中诗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两部分.编年诗又分为按写作时间编年诗和按写作地点编年诗——每一时期中,确年可考者,依年月编排;仅可判定其大致时限、但写作地点明确者,则按写作地点编年.未编年诗先收录古今诗,后收录乐府诗.然后是编年赋、编年文、未编年文及残句和辨伪.如此排列,十分有助于我们对文同诗、赋、文的宏观把握和理解.因为我们知道,要深入读懂作品,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深入作者的内心去领悟和把握其主体情感,为作品编年恰恰为读者理解作品提供了这种可能.本书注释,一般以第一条为解题,重在系年考证,发幽钩沉,不辞繁琐.比如第九页《高堂山兜率寺》注(一):“高堂山,在今四川大邑.《清一统志》卷四一一《邛州·山川》:‘高堂山,在大邑县西十五里.天气晴朗,夜有圣灯,飞舞林峦,为胜之胜概.’兜率寺,在山上.兜率,佛教谓欲界六大天中的第四天.此诗亦文同摄大邑时作”.至于注解词语典故,则务求简明,凡较常见者,不一一引列书证.我们姑且不论注释得好与不好,仅就注解文同诗文这种尝试而言,本身就具有开创性意义.3.3有珍贵的辨伪存疑和校勘辑佚价值《文校》根据十多个校本和校记细加校勘,具有较高的古籍整理价值.本书校勘务求简要,避免重复.凡底本无误而他本误者,不出校记.凡各本有异文者,若明显可断定底本脱讹者,改正底本文字,并出校记说明;若遽难甲乙,则列出异文,供读者参酌,便注明“疑”.个别文字底本疑有脱误,然无版本依据,姑不改动,仅作考释.凡显系书误者,迳行改正,不出校记.据统计,本书辑佚诗5首、文1篇,校勘548处.此外,还设专节(卷三十二)进行辨伪,共9首.《文校》在校勘与辨伪方面呈现出来的特色有:其一,点校精当.如第445页和第625页,若不熟悉“高舂”出于《准南子》一词,就无法作此校改;就其意义上讲,“高舂” 比“高春”恰当.其二,辨伪有据.如第1021页,认为《北园》一诗,《方兴胜览》卷一九〇《利州路·洋州·诗下》收此诗作为文同诗有误,应为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之一.因为《苏轼诗集》卷一四及《丹渊集》附录《诸公书翰诗文》中都有收录.3.4有助于考查文同的交游与交往圈子文同一生喜交游,善交往,社会关系颇多.要想彻底弄清文同的人际关系,于时隔近千年的今天来说实属不易.《文校》不仅收录了文同的诗文,还收录了大量与文同有关的“书翰诗文”.资料之丰富,史无前例.研究分析文同和有关文同的这些诗、文,至少可以考查出文同交游与交往圈子的大概.据统计,《文校》所收文同诗、赋、文共1 207首,其中诗869首,赋和文共338篇.而在所收诗中,涉及交游与交往的有273首;所收赋和文中,则有130余篇;收录与文同有关的“书翰诗文”138首(篇),所以涉及交往交游的诗文共计541首(篇),约占全书收录诗文总数的40%.其中涉及交往人物共200多人,可知姓名的有80多人,其余的人物则以姓氏、官衔、官职、同院、同官、同年、山人、道人、道友、禅士、处士等称之.仅从存有实名的80多人来看,见于史书,可考其事迹、人品的就有30多人.可见,文同与这些人的交游与交往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既有达官贵人,又有黎民百姓;既有文艺知音,又有道禅之士,其交游交往圈子非常广泛.从其“书翰诗文”来看,与文同交往甚密的要数三苏了.据史料记载,文同与苏洵曾在朝共事;与苏轼唱和最多;与苏辙是“亲家翁”.文同有关苏轼的诗文今存19首(篇),苏洵有关文同的诗有1首,苏轼有关文同的诗文有79首(篇),苏辙有关文同的诗文有55首(篇)[6].如,《文校》附录一《文同年谱》所录苏轼《黄州再祭文与可》:“我官于岐(即陕西凤翔),实始知君.”而文同视苏轼为知己,认为只有苏轼能懂他的画:“文与可每与人画竹竟,辄属曰:无令着语,待苏翰林来”(《东山谈苑》).熙宁十年(1077年),文同与苏辙议儿女婚事.苏轼《小简》:“今日沿汴赴任,与弟同行.闻与可与之议姻,极为喜幸.从来交契如此,又复结此无穷之欢,美事!美事!”熙宁九年,苏辙作《答文与可十首》:故人远在江汉,万里时寄声音.闻道禅心寂寞,未废诗人苦吟”.文同去世后,苏辙又作《祭文与可文》:“与君结交,自我先人.”可见,文同与三苏情谊深厚,特别是与苏轼交厚,互为文艺知音.3.5对研究墨竹画有重要的艺术参考价值文同一生以竹为君,以竹为友,且爱竹入迷,观赏入微:“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苏轼《墨竹赋》).书中涉及竹的诗文有50余首(篇),其中98%见于他人作品,足见其墨竹画影响之大.从另一层面讲,《文校》将散见于各书的有关文同竹的诗文集中在一处,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其墨竹画技法.文同不仅爱竹,而且咏竹.或间接写竹,把竹作为陪衬和象征,用以抒发诗人高雅、脱俗的情怀,如“晴云秋月,尘埃不能到”;或正面写竹,赞美竹的蓬勃英姿和阳刚之美,如“帷幔翠锦,戈矛苍玉”(《咏竹》),又如“修篁揭其间,万个挺若箭”(《晓入东谷》).文同还画竹,其墨竹画遐迩闻名.正是诗人平常对竹精细入微的深刻理解,加上对竹怀有独特的感情,画起竹来才能“形神俱佳”,并创造了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墨竹画法.文同的墨竹画取得了空前绝后的艺术效果,胡问涛和罗琴老师纵观《文校》中所有“竹诗”,在“附录”中总结出三点技法:一是“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二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构思,三是“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这对我们研究墨竹画有极高的艺术参考价值.3.6其他文献价值除上文所述以外,《文校》还包含其他一些文献价值,“注释”中就包含以下文献价值:一是语言简洁,将古体字、异体字改为通用字,有助于阅读;二是引文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有助于深入理解;三是将诗文前后时间对照分析,有助于考订系年,等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赘述.事实上,“文献价值”本身就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研究者可因切入角度的不同而发现不同的文献价值.本文疏误难免,祈望方家指正.参考文献:[1] 胡问涛,罗琴.文同全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9.[2] 苏轼.书文与可墨竹并序.苏轼诗集[M].卷二六,北京ᦂ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