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环境论文范文属于参考文献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环境毕业论文题目,与自主环境文献述评我国省域环境评价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适合环境及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环境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内容摘 要 :科学合理分析和评价自主创新环境,对提升国家或地方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合理构建了我国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年为数据年限,以我国31个省市为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析,较详细地解析了不同地区、省市差异性,最后提出相关对策.
关 键 词 :自主创新环境 因子分析 差异性 指标体系 中国
引言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依然多变,充满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世界经济还在深度的结构调整中,增长动力有限,但伴随经济的逐渐复苏,有利的因素不断增多.国内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内需的空间仍较大,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从区域产业结构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生产方式改变,提升了区域竞争力,也增强了区域创新能力.当然,区域创新能力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创新环境会有正面的促进作用.胡锦涛曾经指出科技的发展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要进一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和要求,不断吸纳高端人才,提升和优化创新环境.因而,研究区域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究区域创新环境,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展开,有助于贯彻实施国家和地方的创新战略和计划.
虽然世界经济仍然疲软,但复苏态势良好,区域经济也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影响了区域创新环境的动态发展.面对诸多的因素影响,区域创新环境面临着很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其周期也不断缩短.因而,在进行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中,其差异性决定了要善于把握地区间的环境差距、特色和变化,科学评估和把握区域间创新差异,分析其原因.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多在描述性方面,实证研究多具有主观性,结果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排序,定量分析方面还较浅.因此,本文科学运用相关方法选取指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的自主创新环境进行验证,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和阐述,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关文献回顾和分析
有关区域创新环境的构成,Camagni认为创新环境的关键是合作或网络关系.贾亚男(2001)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主要由基础层次网络、文化层次网络、组织层次网络以及信息层次网络系统组成.盖文启(2002)认为创新环境为社会文化与创新、制度环境、劳动力市场.邱成利(2002)认为创新环境由创新基础、资源和环境构成,创新动态由创新环境的开发、导引、运行和服务构成,从对象看主要是由技术、组织、管理等组成.程工认为创新环境包括技术、文化、制度等.蔡秀玲(2004)认为区域创新环境主要由基础设施、制度政策、社会文化、学习环境组成,基础设施对社会文化、制度、创新、学习环境都十分有利.黄桥庆(2004)认为创新环境为基础设施、创新资源、政策环境、社会文化.总之,国内外学者认为创新环境的硬环境包括信息、交通等,软环境包括知识创新、制度法规、学习等.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环境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88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 职称论文适用: |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从区域创新环境的案例研究来看,王缉慈等(1999)分析了中关村企业南飞,其创新环境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不正当竞争、企业的一些短视行为与非地方网络化等.余文华(2000)分析了剑桥大学城创新环境,认为尊重历史、个人努力在创新环境中的作用重大.张文忠等(2003)认为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区域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比较和分析了美国硅谷及台湾新竹的区域创新环境.段进军等(2005)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与高技术产业,认为区域创新环境需要从政府、企业、科研入手.杭雪花等(2006)以杭州产业为例认为区域创新环境需要关注制度、技术、管理体制、文化创新等.吉亚辉等(2006)以中关村为例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制度、环境和文化是其关键.
从区域创新环境测度研究来看,国外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为:Maillat et al(1984、1998、1999、2000、2002)分析认为文化、风俗、地理、历史、教育和产业是区域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内研究来看,章立军(2006)以区域层面,分析和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薛风平(2007)以主成分分析法,把我国各区域划分为五类,分析了省级区域的创新环境;李习保(2007)以1998-2006年数据,构建了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创新环境因素;刘立涛等(2008)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指标,以2001-2006年为年限,定量和评估了我国省级区域创新环境.如荣飞(2005)设计了36个指标,柳卸林(2007)以专家评分对各省创新进行了排名,具有相应的主观性;薛风平(2007)以2005年为年限,以主成份和聚类分析为方法,评价了我国省域创新环境.刘立涛(2008)以2001-2005年为年限,对我国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阐述了其发展动态状态.李琳(2009)以2003-2005年为年限,采取指标平均值,以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但与刘立涛(2008)研究的结果相似,没有根据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政策实际意义较少.总之,一些学者以相关地点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阐述了一些创新环境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具有借鉴意义;也有学者构建了指标,提出了影响因素的指标等,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信息、人文、服务、基础设施、创新能力、市场需求、服务环境、创业环境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创新环境进一步分析,以省域为视角,以2011年数据,尝试对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差异进行分析,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为我国及各地方政府实施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实际意义.
我国自主创新环境的定量分析
(一)我国自主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自主创新环境主要由软硬环境组成.其中,硬环境包括信息网络、通信等;软环境主要包括知识、政策、法规、学习环境、流通扩散、社会文化等.在一些文献中也包括上述提到的,荣飞(2005)、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7)、薛风平(2007)、刘立涛(2008)、李琳(2009)等学者构建多个评价指标,但遗憾的是没能进一步考虑多个影响因素.因而,根据学者们研究的指标和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可量化等原则,本文认为区域自主创新可包括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环境、资源环境和服务环境,进一步可分解为30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中参考了陈国宏等(2008)、何晓群(2004)、孙钰等(2008)、黄攸立(2011)等学者的文献,指标反映的较为全面,为表达的合理性,可从中选择最重要最合理的指标,删除一些不需要的指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ij,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系数临界值T,T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在相关系数Rij≥T时,最后判别变量间的逻辑,删除X2、X4 、X5 、X7、 X8 、X16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本文数据为31个省市(市)、直辖市,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年为2011年,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等,用SPSS19.0进行分析.
(二)我国自主创新环境评价
根据因子分析法原理,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使数据具备可比性,并计算出因子特征值、贡献率和因子载荷,根据相关原则得出公共因子(4个),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8.792%、29.215%、11.701%、7.182%,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890%,保留了原始变量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取和计算4个主因子的相对权重分别为47.17%、34.01%、13.21%、8.12%,初始主成分载荷分析与评价结果关系不明确,需要用方差极大值旋转法验证,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F1)对一些指标具有较大载荷(X1、X3、X9 、X10、 X11、X15、X17、X18、X20、X21、X23、X27),基于指标的代表性,可进一步解释为创新支撑因子;第二个因子(F2)对一些指标具有较大载荷(X6、X12、X13、X14、 X24、X25、X26),基于指标的代表性,可进一步解释为知识能力因子;第三个因子(F3)对一些指标具有较大载荷(X28、X29、X30),基于指标的代表性,可进一步解释为创新意识因子;第四个因子(F4)对一些指标具有较大载荷(X19、X23),基于指标的代表性,可进一步解释为企业增长率因子.再计算出我国31个省自主创新环境综合分数,如表2所示.
(三)我国自主创新环境评价分析
从平均分值来看,第一个因子排名顺序为东、中、西,第二个因子东部地区领先较多,中部略高于西部,从第三个因子来看,与第四个因子分析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