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社会建设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文化.微博.魔力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是论文专业与社会建设及媒介及形式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社会建设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内容摘 要 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或新的媒介形式,会产生新信息,制造新事件,形塑新内容,蕴含新标准.通过对微博的形式、微博的内容以及“微博事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微博“一对多”的平台最为彻底,有助于建立起相互讨论乃至共同行动的新型共同体(社区);微博的主帖与跟帖的互动性,较之传统媒体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尽管其中不免有表演的痕迹,但是核心人物的倡导与示范,大量网民的跟进、配合与信息传递,已被证明是有效的集体行动模式.微博蕴含了改变信息甚至改变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力量,其“魔力”能否被驾驭,并被导向道德反思、社会建设与社会创新,这是在新的媒介形式和信息传播环境下亟待实践的课题.
关 键 词 微博 媒介形式 信息传播 社会辩论 社会权力
作者 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广州:510275)
媒介形式与社会辩论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一书中试图说明古希腊先哲柏拉图的一个观点,即人类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影响.在这里,所谓“会话的形式”是指媒介的形式.它包括语言、文字、图像以及各种符号等,也包括使人们可以相互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我们应该更多地重视媒介形式,因为人们传播什么内容,由此形成什么样的文化,其实是由媒介形式预先决定了的.比如,如果以烧火放烟雾作为媒介形式,可以传达某种简单的信息,但却无法用于讨论人生的意义,因为在你能够表达清楚一个哲学概念之前,所有的木头和毛毡都已经烧完.
进一步地说,媒介形式还决定了判断对错的标准,波兹曼为此举了三个例子来做说明.第一个例子是,在口口相传、没有书面文字的部落文化中,只有简短的格言、诗歌或寓言,才能被记忆和流传,从而成为文化.人们发生纠纷时,会找到记忆力最好的人,听他复述并解释格言;并相信,正义就此得到了伸张.第二个例子是,一位大学生在论文答辩的时候说,某个论点是某时某地从某人处听来的.但教授们一致裁决这不能接受,除非此大学生用文字注明引自哪篇文章、哪本著作.显然,在印刷媒介时代,规则完全变了,不是口语,而是文字记录,才是陈述事实的合理方式.
第三个例子则是悲剧性的苏格拉底审判.据说苏格拉底在为自己辩护之前先向500人的陪审团道歉,说自己准备不够,可能会说话结巴.但是他保证,一定会忠实地陈述事实.不幸的是,当时大部分雅典人相信,修辞学的规则是阐述事实的正确途径.忽视修辞原则,杂乱无章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缺乏正确的重点或得体的激情,被认为有辱听众智力或暗示说话人自己的错误.波兹曼说,可以假定,280个陪审员可以据此理由而投票,认定苏格拉底有罪.这个例子说明,文字、段落、语句之间的逻辑连接与得体安排,代表了“事实”与“正确”.这样的标准,来自于新的媒介形式即印刷文字.口头表达当然永远都有,但是,它现在要服从于印刷文字带来的逻辑标准.只有符合这种逻辑标准的表达,才是“真实的”、“正确的”表达.
波兹曼用以上这些例子来印证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循此路径,波兹曼研究各种媒介形式,包括口语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电脑媒介等,是如何影响文化的.本文的目的并不是介绍波兹曼的研究,而是借此为开端,跳跃到当代中国,看看网络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而由于见识所限,还只能谈一个很小的角度,即微博的形式与微博的内容.
先举一个例子.今年以来,新浪微博上发生了一场名为“方韩大战”的网络论战.事件的大致经过是,韩寒连续发表了三篇博客,谈论他对自由、民主、革命的看法.“韩三篇”的主要观点在微博上传播开来后,引起不同意见之间的激烈争论.争论中,有人质疑韩寒的博客并非本人作品,而是有人.网络上著名的“打假专家”方舟子在这个方向上进一步深入,追溯至10多年前,以一系列文本分析,质疑韩寒的成名作也是出于.围绕“是否有”的疑问,微博上形成了“挺韩”与“挺方”两大阵营,彼此激烈辩论,甚至激烈攻讦.
这场辩论完全是一次微博事件.辩论历时1月有余,至今余波未停.双方各有无数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