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译文学士学位论文,与莎士比亚剧本译者之创造性叛逆探析相关论文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文是一篇译文论文范文,关于译文学士学位论文,关于莎士比亚剧本译者之创造性叛逆探析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译文及原作及译者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译文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本文以《哈姆雷特》为例,拟从译文的通达,译文的音韵美、和再现原作神韵三个层面对莎剧译者的“创造性叛逆”逐个展开探析,借以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只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准确析出原作的深层含义,进而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关 键 词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创造性叛逆;艺术魅力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s’ Creative Treason in Shakespeare’s Dramas

--A Case Study of Hamlet

ZHOU Fang-h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Through making a case study of Hamlet, the paper aims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creative treason” of Shakespeare’s drama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gards, the translation’s expressiveness, rhythmic beauty,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aura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reby to conclude tha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only by giving play to the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can the translators get the deep connotation and thereby reproduce the artistic charm the source text.

【Key words】Shakespeare; Hamlet; Creative treason; Artistic charm

0 引言

“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其中创造性指“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偏离.”(谢天振,2013:106).文学语言模糊性强,译者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析出原文的深层内涵,最大限度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

作为举世闻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语言驾驭能力颇高,特别是其巅峰之作《哈姆雷特》,所用双关、重言、转喻、反复等修辞格给使得原作意义极为丰富.接下来笔者以《哈姆雷特》为例,拟从译文的通达、译文的音韵美、再现原作的神韵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以阐述创造性叛逆在莎剧英译中的体现.

1.译文的通达

“达”(expressiveness),或曰“通达”,最早见于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他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严复所谓“信.达.雅”,自其提出之日便在国内译界不胫而走.其中严氏之“达”和鲁迅的“力求其易解”、林语堂的“信.顺.美”中的“顺”如出一辙,都是说读者看了译文之后,不仅觉得它可读,还要明白原文说了什么.

1.1 如何做到译文的“通达”?

柏敬泽教授说,“从英译汉来说,对每一词或词组,对每一语法成分的透彻理解是相当关键的一环.”(2012:51).在英译汉语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原文,然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原语(SL)中晦涩难懂的语词和语句转换成译语(TL)中通顺易懂的语词或语句,以实现译文的通达.

1.2 《哈姆雷特》剧本中译者创造性叛逆探析

作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哈姆雷特》的艺术魅力不言而喻.译者应把握剧中人物的语言特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最地道的语言析出原文真义.且看如下例证:

’Tis gone

We do it wrong being so majestical,

To offer it the show of violence,

For it is as the air, invulnerable,

And our vain blows malicious mockery.

--Hamlet.1.1.141-145

试观众译家译文.

朱生豪译文:

它走了,我们不应该用暴力对待这样一个尊严的亡魂;因为它是像空气一样不可侵害的,我们无益的打击不过是恶意的徒劳.

卞之琳译文:

它一举一动都这样威严、堂皇,

我们不该对它这样子粗暴;

它就像空气,刀枪都伤它不得,

瞎砍是行不了凶的,倒出了丑.

梁实秋译文:

它走了!它的样子很威严,我们以暴力相加,这是我们的错:它是和空气一样,受不了伤,我们空打一阵倒是无礼了.

三个译本可谓各有千秋.那译者之“创造性叛逆”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关于“majestical”的翻译.“majestical”一般解为“宏伟的、庄严的”.根据维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观点,“一个字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换言之,翻译就要“把握交流中的意义,而不是游离于交流的上下文之外的、孤立的意义.”(刘宓庆,2012a:297)朱译把其解为“尊严的”,卞译和梁译则把其解为“威严(堂皇)”.朱译之“尊严”虽做到了字面意义的忠实,却没能做到译文的通达,可读性不高.“尊严”一般做名词解,不可用于修饰具有名词性质的“亡魂”.卞氏和梁氏立足原文语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majestical”译为“威严(堂皇)”,将其作为后置定语,不仅和原文形似,且做到了通达易解.然对比卞译和梁译,卞译则更胜一筹.“一举一动”既可以突出先王的威严,又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生动性跃然纸上. 第二,关于“invulnerable”的翻译.这里“invulnerable”形容的是犹如空气一样的“鬼魂”,其状虚无飘渺,触碰不到,伤害不了,译者翻译时应结合“空气”的特点以析出原文真义.朱译虽做到了对原文的忠实,在译文表达上却有待改进.朱氏所言“像空气一样不可侵害”,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空气是某类神圣之物不可侵害似的”,显然和原文背道而驰.梁译将其译为“像空气一样,受不了伤的”,相比朱译虽形象生动了一些,表达效果上仍欠逼真.卞译则别出心裁,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里面加了“刀枪”这一意象,使译语读者马上想到“刀枪不入”,十分符合空气和鬼魂的特点,也符合译语表达习惯,通达度最高.

翻译理解分为“结构式理解”和“功能式理解”,前者属于表层翻译,而从属于后者的深层翻译则充分把握了交流中的动态化了的意义实现了积极意义上的形式超越.(刘宓庆,2012b:45)译者在理解的基础上,应摆脱和原语(SL)的表层对应,努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即进行“创造性叛逆”,积极把握语言交流中的意义,最大限度实现译文的“通达”.

2.译文的音韵美

“音韵美”是指音律优美、韵律和谐,给人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无论汉诗还是英诗,尾韵的使用率都很高,不仅因其置于尾部而引人注目,还因其读后让人留有回味和美感.

2.1 如何求得译文的“音韵美”?

关于“音韵美”,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同相近的韵”.当然这是以写诗而论,用于译诗也未尝不可.在许渊冲先生看来,此处的“‘押大致相近的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2006:73).

诗歌因其内容无限丰富而形式高度凝练,且汉英两种语言差异极大,故译者只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造性叛逆”才能最大限度再现原作的音韵美.

2.2 《哈姆雷特》剧本中译者之创造性叛逆探析

《哈姆雷特》剧本中有几首意义丰富、平仄相对且押尾韵的短诗,译者若既要保留原诗押韵的形式又要不失原诗真义,实乃不易.且看如下例证:

Doubt thou the stars are fire,


该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fanyi/458375.html

Doubt that the sun doth move,

Doubt truth to be a liar,

But never doubt I love.

--Hamlet. 2.2.114-117

试观众译家译文.

朱生豪译文: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

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卞之琳译文:

你可以怀疑星辰的发光

你可以怀疑日月的运行

你可以疑心真理会说谎

不要怀疑我的爱情

梁实秋译文:

你可怀疑星星是火

你可怀疑太阳会动

怀疑真理变成谎

但永莫怀疑我的情

从“音韵美”来看,三个译本各具特色.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体现在何处呢?

其一,功能代偿.朱译全诗四句对仗工整,足见功力.但因其紧贴原诗形式,亦没能顾及到原文abab的隔行交互押韵的特点.他虽通过浅化的方式(将“fire”浅化为“火把”)使得第一句和第三句勉强押尾韵,却因未进行词性的变通和转换,导致第二句和第四句未能押尾韵,故不能算是成功的译文.梁译把第一句中的“fire”等化为“火”,把第三句中的“liar”深化为“说谎”;第二句又把“doth move等化为“会动”,第四句的“never doubt I love”等化为“永莫怀疑我的情”,总之梁译和原诗形式亦步亦趋,也没有运用功能代偿这种创造性叛逆手段,没能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卞译积极进行词汇的功能代偿,把第一句中的名词“fire”深化为动词词组“会发光”,又把第三句中的名词“liar”深化为动词词组“会说谎”;在第二句中他又把动词“move”转化为名词“运行”,第四句又把动词“love”转化为名词“爱情”,对仗工整,押韵自然.总之卞译没有囿于句栉字比,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在译入语进行词汇的转换和变通,再现了原诗的“音韵美”.

其二,审美代偿.文学作品是一件艺术品,“原作文本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射和移注等没有审美判断力和艺术敏感性,他无法进行对艺术性文本进行解码的能力,从而也就谈不上如何进行再编码.”(吕俊,2005:257).诗歌注重节奏和韵律,译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才能再现原诗的音韵美.诗中第一句中的“stars”和第二句中的“sun”是原诗中的重要意象,且用了“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格,这对擅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