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探究的论文

时间:2021-06-02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论文关键词:衔接学法课堂效益认知结构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从新课程标准、知识架构、学法转变、能力要求等方面研究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索适应高一新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对提高课堂效益,实现素质教育有深远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许多变化,新教材、新老师、新集体,环境的改变制约了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有的甚至跟不上班级,高中教材起始部分的集合和函数思想等内容的引入使数学无论在下降的人数还是在下降的幅度更甚于其它学科,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学面临新的课题。按照衔接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稳定情绪,适应新教材,接受新变化,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有如下特点,一是容量大,以第一、二章为例,概念多达三十多个,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二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二是新增内容抽象,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三是起点高,从整个高中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虽然把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二,降低了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的难度,但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新教材把命题和充要条件安排在高一的第一章中,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教材变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有效途径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更强,思维的跳跃性强,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不适应,碰到上课时听得懂,但课外习题不会做,作业书写不好等问题,不习惯于预习、复习,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需要我们教师去关心和帮助,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学生对概念、符号、定理的理解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和根源,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强化学生行为参与的内驱力,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专心和努力程度,保持注意的持久性,平日注意调控学生行为参与的延续性,重视学生的课后行为参与,使他们养成自学预习、复习、笔记、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等手段,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避免大量的重复的机械性训练,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模型改制等方法,指导学生摒弃只靠记忆,练习等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同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从教材中进行挖掘,并渗透于日常教学中,也就是要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挖掘教材“衔接点”,延拓教材

找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有利于我们设计科学的教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突出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起点虽然较低,但弹性较大,可由不同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向不同的档次。如高一集合的教学,初中教材已有涉及,学生较易适应,但他们往往数学语言不严谨,推理不严密,对集合的表示不容易掌握,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我们适当放慢进度,加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学习,精讲多练,多一些作业的点评,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区别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四、活用多媒体,深化数学思维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合适的结构传授给任何年龄的孩子。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可以让数学真正“动”起来,稳重的数学教学与灵动的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多媒体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并提供人机交互功能,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动态化,可以唤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反思,自然而然地得到结论。同时,它还利用演示功能将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那些原本需要老师费尽口舌,花费许多时间讲不清楚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五、关注数学人文内涵,培养应用创新意识

著名数学家徐利洽先生认为,数学有着两个重要的功能,一个是科技的功能,一个是文化的功能。大纲要求我们将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重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数学的应用。现实世界中有着许多社会问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淡水不足、交通拥挤、商业薪金、策略优化等等。借此类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也可引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激发他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强化他们求真求实的精神,更让学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是初高中一线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课程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程,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体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了解初高中数学教材的逻辑结构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能力,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采用合作、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注重教法的研究,才能减少衔接期不必要的损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荣《浅析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3.卢良生《让学生展开翅膀自由地翱翔——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的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3期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