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论文

时间:2021-06-03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创生情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自觉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得想方设法地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没有学生实实在在的参与学习,就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特别是数学教学,教材中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精彩的图画,教师更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发挥。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重要条件。可见,问题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情境的有效性主要看是否有利于揭示所学内容的主题,是否有利于建立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密切联系,学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发其思考和自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问题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抓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可以锻炼出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参与能力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好多老师走形式化,在教学过程中,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多数学生凑凑热闹而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讨论、交流的能力,并随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果离开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仅热闹地、形式地在一起进行表面讨论、交流,学生不真正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可让学生觉得讨论、交流是发自内心需要的情境。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参与,怎样进行讨论交流,才能达到培养参与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成功氛围,感觉成功的快乐,激励再次参与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每个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夸奖。他们渴望获得成功,那样就能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尤其是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喜悦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给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氛围。例如:简单易答的问题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回答。复杂难答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好有潜力的学生回答。回答后教师再适当的表扬、鼓励几句,比如说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你进步的真快!这时学生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增强了自信心,也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好好地学习。因此,教师应不停地为学生经常创设成功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故事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做游戏、听故事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如果在教学中,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游戏中解决,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快乐的获取了知识。也可以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故事中,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觉,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教学时,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是打给兰兰的,请问18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兰兰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8里面有一个十,8个一。”然后让同桌之间做这个游戏。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而且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学生学的轻松又愉快。又例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说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次,师父口渴了,就让猪八戒找水渴。八戒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水,就在这时,八戒眼前一亮,他发现了一个大西瓜,可把他乐坏了,摘了西瓜抱着就往回走。他边走边想,我得多吃些。到了师父歇脚的地方,猪八戒嚷嚷道:“可把我累坏了,我得多吃些,西瓜是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找来的。”悟空听后就痛快的答应了。并说我不吃了,那你就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吧。八戒不乐意,非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悟空高兴的把西瓜的四分之一给了八戒,又分别分给师父、沙僧西瓜的三分之一,还剩一小块,悟空自己吃了。八戒一看,撅起了大嘴,大声嚷嚷道:“说好了让我多吃些,怎么我的还不如师父他们的多呢?死猴子准是你又作弄我。”故事讲到这里教师随机提出问题: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让学生汇报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这样做,学生轻松愉快的得到了知识,并且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的编讲有趣的故事,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必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给学生出一道这样的题目:王老师带着一些钱去给学生买桌椅,她带的钱如果只买桌子,恰好买60张,如果只买椅子,恰好买120把。那么,她带的钱能买多少套桌椅?(一套桌椅中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读题后学生就会找到这道题和工程问题的联系,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问题。从而工程问题得到了拓展。以上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思考这类问题时,就要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在教学“进一法”之前,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个题目:要过年了,妈妈准备给我们做新衣服。如果平均每件上衣用1.4米布,那么做3件这样的上衣用多少米布?读题后让学生独立解答。解答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得保留整米数,那么,做3件上衣大约用多少米布?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结果。回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约用4米布,另一种大约用5米布。这时,教师不必急着下结论谁对谁错,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说大约用5米布的学生可能会说,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4.2米小数点后面的2舍去的话就是4米,可是4米布做不上3件衣服呀,那么只能是向前进一位进一,也就是大约用5米布。教师再点明这就是求近似数的另一种方法“进一法”。这样,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在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并且牢牢的掌握了用“进一法”求近似数的方法。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教学适用社会实际生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来。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不断的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