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寓情的感染与美的熏陶于数学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调节认知过程,培养健全人格,落实课程目标。
关键词:情感;美育;实践
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心理学对人类的社会性高级情感的认识,人的情感经历“投入——体验——感悟——实践”过程,会引发“情感共鸣”。因此,寓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于数学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调节认知过程,培养健全人格,落实课程目标。
一、爱心投入,魅力动情
陶行知先生说:“要真诚地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育的核心是老师的爱心。“罗森塔尔效应”表明,老师对学生深切的爱,是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学生独立人格意识的逐渐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不断彰显,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只有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真情呼唤,学生才会从心理上敬佩你,从行动上亲近你,从思想上接受你,由亲近数学教师,渐渐地亲近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情感投入的回报就在于学生对你的热爱和数学教学取得的成功。
优秀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都是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用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在交流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到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由此引发高度的学习热情,达到寓知于情,以情传理,情知交融的教学境界。
数学“学困生”是一群对数学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群体,他们尤其需要老师大爱无疆,以诚相待,他们更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教学实践证明,老师用真挚无私的爱在学困生心田种下自尊、自信的种子,就能找到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就能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智慧之路。因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
二、特殊体验,触景生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百闻不如一见”,数学教学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语言,融情感于知识传授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使情感体验和知识交流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情境的产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而得,也可以通过数学体验、多媒体展示等产生。
新颖生动的课堂导入,创设情境气氛,是激发求知欲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学习。如教“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设计一个“海龟的体积有多大”的问题让学生解决。提醒学生联想“乌鸦喝水”的故事,顺势用多媒体演示:把海龟“放入”盛水的玻璃容器里,得出V海龟=V水增,在充满智慧的氛围中引入新课,感知“等量关系”。这个导入迅速为整堂课作好了情感铺垫,引发了学生愉快的情感共鸣。
在“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道理,显然,单凭老师的讲述是苍白无力的。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环保不达标的厂矿,收集工厂每小时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数据。当学生亲眼目睹山坡草木枯萎,小溪污水横流,天空烟雾弥漫,以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时,他们的内心一定会被强烈地震撼着。学生通过真切的视听感受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破坏,他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用科学的力量战胜污染,因而学习更主动、更认真。还需要老师讲更多的道理吗?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探究问题,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模仿数学家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体验数学家在解决问题时的情感,迸发学生情感火花。
三、挖掘内涵,以美融情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可见,数学美是数学本身固有的因素之一。数学美表现在数学的各个方面,既有数学的形式美,又有数学知识的内在美,这些美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子。教师可充分运用数学课程标准,挖掘数学发展史、数学与人类、数学与生活等其中的情感因素,依据情感特色,把握感情基调,演绎真情实感。通过美感的培养,拨动学生心弦,唤起喜乐的情感感悟,实现美与情相融,真正把数学课堂创设为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美育。例如,讲解几何中最简单的元素“点”时,可用多媒体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烟花焰火燃放时的壮丽景象,让学生领略静与动、简单与复杂之美。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时,通过《几何画板》将图形转化,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感受数学的统一美和结构美。“杨辉三角形”看似一些枯燥数字的堆积,但它却在对称的排列中,隐藏着严谨的数学规律,融合了数学组合之美,令人赏心悦目!勾股定理以一个简单而整齐的形式表达了一切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其简洁与概括给人以简约美的享受。黄金分割数0。618,它是最和谐的比例关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说不定将来你在黄金分割的运用上还有所建树呢。当学完“认识图形”一课后,再给学生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两条线段,请他们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图形,在动手操作中创造数学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审美、赏美、发现美。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拥有感受美的情怀、发现美的慧眼、创造美的大脑。
四、注重实践,内化激情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消除否定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对学习、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人物,或热门话题引入数学教学,把学生课内体验到的情感向课外延展和深化,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并进行积极的情感实践,形成正确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将道德规范内化为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指导实际行动,这就是情感教学达到的最高境界。
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高斯巧算“1+2+3+……+100”;勒未累运用力学法则计算出海王星的位置;华罗庚推广优选法;陈景润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丘成桐获菲尔兹奖……,这些,教师应当不断地教给学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培养创新意识;用数学家的心灵美,帮助学生揭示美、体验美、追求美。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惟有科学地把握情感教育的方向与时机,创设动人和谐的情境,采用恰当的方法,注重课外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教学“课题学习——测量物体的高度”这一内容,可设计“成功与失败”主题活动,通过“讲”(讨论测量的原理)“演”(分组测量有的成功有的失败)的形式,让学生感到成功与失败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而学会在生活中通过完善自我来获得成功。又如在“相似的图形”教学时,可借助“火箭”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是把“双刃剑”,既可改变人们的生活面貌,也可成为杀戮的武器,从而认识到一个人所负有的一份社会责任,进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制身边诸多诱惑,亮出你自己。
在有强烈求知欲、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面前,老师的头上似乎闪烁着圣洁的光环。事实证明,教师用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精神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对数学教学及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内化至关重要。虽然这种教师的情感引导只是“润物细无声”,但影响却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叶尧城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