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数学学习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都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指出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培养对策。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过分注重分数,把分数看作教学成败的标准,忽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为了赢得分数,提高通过率,许多高职教师选择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一灌到底,导致本该思维活跃、内容生动的数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形式呆板。而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理解课本的内容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的知识,通过课本知识达到“窥一斑知全豹”,“举一例能反三”的学习境界,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Bandura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动作之前对自己能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理论是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基于这样的定义,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可以理解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所具备的能力和水平高低的主观判断。
二、自我效能感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行为,敢于面对困难,有高昂的斗志,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热情开朗,情绪饱满,富有自信心,能够对学习结果做积极的归因分析:将学业成功归结为自身能力强,从而更加激发了内部学习动机;把失败归结为自身努力不够,并坚信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成功。
3.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它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面对困难能够乐观、冷静、不过度焦虑。
三、高职学生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
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方面加以分析。
就学生自身内在因素来说,导致自我效能感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影响其后续知识的学习能力,自信度不够;二是学习方法不对路,学习策略不对甚至缺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平时上课与考试自我评价不高,缺乏成就感;三是学习观念不正确,认知错误,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低下,学习缺乏主动性,直接导致平时学习的效率低下并影响学习的最终自我评价;四是智力因素的影响,有少数后进生存在明显的记忆障碍,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理解其它知识的能力。
从外在因素分析,不仅仅是由于学业水平差造成他们自我效能感低,教师和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考的形势压力,惟成绩论思想严重。学生成绩不好,自我感觉抬不起头来,严重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此外,家庭对学生的自我效能培养也存在方法不当或是漠视的态度。不少家长受自身素质程度的影响,对子女的学习情况漠不关心,认为一切交托给学校就完事,这种毫不关注的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成绩,而且变成了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效能认知普遍低下的一个外在根源。针对以上状况,笔者认为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四、培养策略
1.为学生营造成功的学习体验
Bandura曾指出:“成败经验是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是个体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最具体、最主要的途径,因为它的确立方式显示了个体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加以发扬和发挥,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往的成功事例进行回忆,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促进自我效能感。
2.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成败作积极的归因
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的归因。个人的成败经验可分为亲身经验和替代性经验。亲身经验就是个体所亲自经历的成功或失败的直接经验,这是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一般说来,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特别是反复的失败则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特别对于挫折承受力较弱的学生而言,这种后果就更加严重。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而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则不仅较能经受挫折的打击,而且还会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在某项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当看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遭到了失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则往往会降低。个体的归因方式是除成败经验之外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个体把成功归于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像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把成功归于能力这种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则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把失败归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等,则会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3.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成功榜样
什么是目标?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又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刺激。心理学称之为诱因,行为科学称之为目标。根据勒温的观点,人们的社会行为往往是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动机要能引起行动,不仅要有内在条件,还要有一定的外在条件或环境作为刺激来引起需要,才能够激发动机。目标就是这些外在刺激,它是行为动机的诱因,能刺激人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动机才是有效的。目标的实现,使人们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用榜样来激励、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法;树立合适的学生榜样,使之与班级其他个体之间具备相同或相近的学习状况;通过对榜样的认同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这些榜样虽然很优秀,实际上在许多方面和他们一样或差不多,只是由于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和肯于努力才使他们脱颖而出,取得了成功,实现了心愿。
应该说,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
参考文献:
[1]张庆宗.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影响.
[2]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