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抽象性,逻辑性让许多高中学生望而生畏。尤其是山区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比较差,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更加头疼。任教两年以来,对于班上的学生,更是感觉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很多学生都认为数学是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没有学习兴趣。而在任教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玩电脑游戏入迷,甚至上课也念念不忘,这主要也得力于它的乐趣吧。由此可看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和关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欲望。怎样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在任教的过程中,结合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我有一点体会。
一、注重情感教学
由于学校地处山区,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山区,而山区的孩子淳朴善良,感情丰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建立在爱护学生的基础上,教师用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培养起师生间的感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现在的高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十五六岁左右,思想不是特别成熟,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继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亲切的笑容,鼓励的眼神,对待同学的公正,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亲切,而生活中,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则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关怀,建立一种师生的融洽关系。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既有知识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二、以有趣的问题引出课题
很多学生都觉得高中的数学课很枯燥,的确,高中数学涉及知识都比较抽象,对于基础较差的山区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困难,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设计我们的课程,以兴趣来引导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孩子们这一性格特点,运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例子,引发其产生好奇心,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增加趣味性的引入就是其中一种。在某一章节开始的时候,以一个有趣的问题来引入,给枯燥的数学增添一点趣味性,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带着这些趣味的问题往下学习,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甚至可通过适当讲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学习简易逻辑时,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让同学思考。
大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情节编了这样的问题:女主角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金、银、铅三只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一句话,其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在哪一盒子里,我就嫁给谁。”盒子三句话分别是:金盒——肖像在这里,银盒——肖像不在这里,铅盒——肖像不在金盒里。通过对这个故事的讨论,再过渡到课题中,学生的思绪就随着老师所讲的内容转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介绍这些趣闻轶事,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
再如,在学习不等式这章时我设置这样一个引入问题:
一唱片商店,卖60张唱片,30张老式唱片是一块钱两张,另外三十张是一块钱三张,六十张唱片全卖完。30张一块钱两张的收入是15元,30张一块钱三张的收入是10元,总收入是25元。第二天老板又拿出60张唱片放在柜台上。老板想,何必这么麻烦分唱片呢?如果30张唱片是一块钱卖两张,30张唱片是一块钱卖三张,何不把60张唱片放在一起,按两块钱5张来卖?这是一样的,商店关门的时候,60张唱片全按两块钱5张卖出去了。可是老板点钱的时候发现只卖了24元,不是25元,这使他很吃惊。你认为这一块钱到那里去了?是不是给顾客找错钱了?或者被伙计偷了?
问题提出,学生就来了兴趣,开始讨论,并得出各种结果。通过这个悖论来引入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引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善于利用引入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