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是把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各种资源同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整合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计算、作图、数据处理的工具,可以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可以作为多元认知的工具,可以展示和发展数学思维。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得力的学具和教具,有效地改善教和学的方式。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很感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多元认知工具一个数学对象(概念、定义、法则、公理、定理、表达式等)往往蕴涵着多个要素(语言、数字、图象、符号等),需要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达到对数学对象的深刻理解、全面掌握、灵活运用。
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能够对数学对象给出图形表示,从而使数学对象直观简洁,同时它们还可以计算函数值并能够列出函数值表等,能够由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求出拟合表达式,还可以由图象测量出反映图象性质的特征量以及表达式,因此信息技术能够展示出同一数学对象不同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可以从不同侧面来认识数学对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思考数学对象,将不同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组合、建立联系,从而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对象,把握数学对象本质特征,促进数学思维发展,形成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通过利用《几何画板》创设正弦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情境,任意作出一个角的终边,从终边上任意取一点P,度量出点P的坐标(x,y),计算该点到原点的距离,再计算比值,拖动P点改变位置,发现比值不变,然后再取一个角的终边,进行同样的操作,发现比值仍然不变,但是前后两个比值不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主动调整认知结构,对相关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在观察比值、动画P点、转动终边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会话”逐渐分析出比值与终边点的位置无关,而与终边的位置有关,最终达到对正弦函数概念的“意义建构”,认识到比值确实是角的函数。学生亲自动手去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借助计算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问题是高中数学发展的动力。
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强调要进行“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高中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高中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
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和图形计算器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实验。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概念后,有学生问:当a>1时,指数函数y=a与对数函数y=logx的图象是否会相交的问题,因为从课本及其他参考书上所给的在同一坐标系内指数函数y=a与对数函数y=logx的图象看,当a>1时,似乎是不相交的,正确的结论究竟是怎样?学生在网络教室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作出函数y=a和y=logx(a>0,且a≠1)的图象,底数a是可以变化的。当a=1时,结论是怎样的呢?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可以得到结论:可以相交(有一个或两个交点)。
四、有利于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
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