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提出,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这次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彻底性,在全社会强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者立足自身工作,从理念和行为双向层面上做出改变。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维,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科学方式。在行动上,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必备的材料,善于利用多媒体学习技术改善教学条件,让他们学会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自主学习,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
一、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政策的推行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对小学生数学知识接受心理的考虑不周
传统教育史的漫长和影响至深,对教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的后续影响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传统教育的粗放、以教师为中心、忽视教学过程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所不容的。在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科任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心理和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从自身的立场出发来教导学生,也正是教师较少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小学生对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从现实状况看,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正在养成阶段,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较强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转移的速度较快,对事物的兴趣会瞬间消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考虑心理活动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不能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对小学生施教。
2.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导致小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
新课改实行之后,各年级、各科目的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是在丰富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图片、文字等内容的配合使得教材的表达手段多元化;二是在难度上有了大幅的提升,对学生各种思维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较广,如果在思维方式上跟不上,低年级的小学生很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另外,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新的知识点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不易掌握的。在教师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是很难向学生讲解清楚的。因而,一些思维跟不上、基础薄弱的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了困难,这一点需要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注意。
3.对知识本身的强调忽略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要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有时候过于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忽略了对小学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际应用和知识之间无法建立紧密的联系,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只有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之间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新课程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之一也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课改背景下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关键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找准对策,争取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1.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安排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遵循由简到难、由少到多、由一元到多元这样一个路线。综合性是指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性,教学内容丰富,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还需要在内容上有所选择,结合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主要知识加以重点讲解,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有选择的取舍,保证课程进度的正常进行。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育时代,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明显,往往被定位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境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认识,保证教学过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也要求学生要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质疑、调查、探究能力;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从多个层面看待问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问多答,锻炼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当下应用较广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发挥新媒体在学校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高效的学习工具。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来开导孩子的智力。同样,在课堂内外,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科目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现象,同时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两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记忆,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数学教师不得不重视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数学教学的专用教室等,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便利的信息服务方式,渐渐熟悉并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搜索技术,学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措施
环境在变,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理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结合当前一些前沿的教学思想,本文认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寻找改进思路。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如教学“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相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宽松氛围
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3.创设操作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能力不强,他们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指引才能及时完成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等工作。在指导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巧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在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创设的虚拟环境中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借助数学教材之外的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教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等这些问题时,在数学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仅学懂了这一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个问题,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习体验。
4.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思维
拓展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培养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情境,用一根线拴住一个螺帽。
师问:如果先固定一个点,再把它快速地甩动起来,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是一个圆。
师追问:想一想,圆在哪儿?说一说,圆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让生初步形成定点、定长、曲线等概念。让学生想象在甩动过程中不断把线放长可能得到的图形,把一个简单的判断置换成有价值的思考,特别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成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