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前提是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现乐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只有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来学习数学,有了学习兴趣,幼儿就能主动的参与活动,就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轻松、愉快游戏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将数学知识渗透在游戏活动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幼儿容易接受。因此,游戏化的数学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现乐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数学活动《秋天的果园》,加减法教学对于幼儿来说兴趣不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季节特征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活动名称的设计,把3的加减换成幼儿平时喜欢吃的水果。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到水果上来。其次,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往死记硬背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看3的分合式学习加减法,这样不仅幼儿没有学习的兴趣,更为严重的是,将会抹杀幼儿以后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在课堂环节设计中,我们把数学知识设计到有趣的游戏当中,使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如:复习环节中的“燕子飞来了、小兔拔萝卜、果熟了”游戏,复习了3的组成和2的加减,通过复习,将秋天丰收的背景图展现在幼儿面前。新授环节中的游戏“摘果子”编加法应用题列算式,游戏“吃果果”编减法应用题列算式。巩固环节中的“果园果子多”,等,从而让幼儿在操作性的摘果子、吃果子、游果园等数学游戏中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而且游戏中的事物,唤起了幼儿对生活情感,游戏中的学习过程,幼儿会对数学产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逐步体会到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原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
二、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
3-6岁时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发展幼儿智力,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幼儿发展”。充分说明了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游戏活动是教师通过创设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情境,让幼儿置身于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幼儿思考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从而逐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如在认识“半圆形”的数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圆形变魔术,从而引出课题,让幼儿也来变魔术比较两种图形。先让幼儿想想变魔术后两种图形的不同之处,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知道圆形沿中线对折后就变成半圆形,进一步从字面上理解“圆形”和“半圆形”的异同点。接着通过孩子们喜欢的“切西瓜”游戏来让幼儿复习巩固新授的几何图形“半圆形”。最后让幼儿说说生活中的半圆形实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思维,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最后通过游戏“客人来了吃西瓜”,让幼儿通过图形变魔术的形式将西瓜放在不同形状的盘子里来招待小客人,不仅复习了学过的几何图形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新授内容半圆形。
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兴趣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关键,游戏中学习数学离不开教学具,让幼儿在操作摆弄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经验和知识,获得自身学习的快乐体验,能使幼儿兴趣大增,自觉性也得以提高。如在让幼儿认识前后、左右、里外、上下等空间方位时,我首先让幼儿以自身为中心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出了游戏《字宝宝藏起来》,幼儿将数字宝宝分别藏在教室的前后左右,篮子里面、外面等不同方位。让幼儿在藏数字宝宝的过程中学习了上下左右的空间方位,同时其他幼儿在找的过程中能用语言清楚说出数字宝宝藏在什么地方,期间幼儿的兴奋与主动远远超过把答案交给他们。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教学,幼儿能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取得明显的综合训练效果。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对学习感兴趣,而幼儿在学习中的心态是相当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数学活动通过让幼儿自己操作主动实践。既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题性原则,又培养稳定和保持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求的兴趣。在活动中要依靠幼儿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最后体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幼儿的意志力的培养和独立性、主动性等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兴趣是关键,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幼儿置身于游戏的氛围中,使课堂生趣盎然,孩子们就会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