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类有关论文范文,关于硕士生问题意识的养成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社会学及历史学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问题意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前提,而且是恢复哲学理想和重塑哲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水平,需探讨养成研究生问题意识的路径,即:一方面在抽象的意识层面,需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重新恢复哲学教育的理想性.另一方面,拓宽学术背景、完善知识构架;且学习如何发问、发展创新性思维;研读经典,关注生活世界.
关 键 词: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2-02
任何哲学与哲学教育是有着自身规律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生的实际培养工作中,揭示和遵循这种规律恰是我们这些哲学教师的主要职守之所在.进入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硕士生教育在不断强调创新的同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愈来愈重视,学术视野愈来愈开阔,授课方式愈来愈灵活等,但这些现象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危机.其中,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一般而言,问题意识是对主体知觉、揭示矛盾内外部诸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如果仅就心理层面而言,它通常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因遭遇到疑难而产生的困惑、怀疑和欲求解决的心理状态,进而促使个体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见,问题意识虽源于问题,但却是对问题本身的超越.问题本身是多样的,是经验层面的;问题意识则进入到了理性及理论层面.问题意识的提出,即意味着学习者与研究者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自觉,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把握问题的能力.因此,遵循问题意识的内在理论,必然要求实现相应的理论自觉.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教育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凸显常常停留于经验层面,呈现为简单化的分析框架,学生们往往不会提出“真问题”.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首先,哲学教育的理想性正日益被社会对哲学的功利性要求所侵蚀.当很多报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只是将对之作为改变自己未来处境的跳板时,当哲学无法变成以“思”与“问”为特征的、令人向往与痴迷的职业的时候,他们不再相信精神的力量,亦不再追求思想的乐趣,“理想的逐渐消失可悲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在古代的学园中,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卑微的目的却是传授各种科目.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
进而,哲学本应具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功能日益片面化为单一的授业功能,进而丧失了哲学的最大之“业”即思想的意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训练是一个纯粹理论思维的训练,它需要拒绝哲学教育的实用色彩和庸俗化倾向,需要人们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近年来,尤其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变成是知识教育,本专业的很多学生也变得懒于思考甚或害怕思考,他们更为关心的是课程分数以及能否顺利毕业.
此外,线性的知识体系、单薄的知识储备以及教科书式的思维模式是问题意识缺失的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还要求学生对西方哲学的背景知识有专业储备;同时,它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同时要求学生具备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与宗教学等多学科知识;此外,它还要求学生打破过去以主/客二元对立为特征的近代理性思维模式,建构一种主—客体的现代哲学思维模式.而现状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突出缺陷就是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意义发生漂移,研究视野不够开阔,理解流于表面,进而造成一系列困境:不能透彻理解经典作家们的写作意图,不能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亦不能建立起与问题情境的有机联系,更无法形成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啊
播放:22711次 评论:5008人
由上可见,问题意识的缺失一方面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的浮躁焦虑感,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生教育工作中的困境.基于此,大力倡导并促进问题意识的养成,将十分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准.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关于问题意识养成的路径,至少可从两方面加以思考.
一方面,在抽象的意识层面,需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重新恢复哲学教育的理想性.批判精神是哲学教育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更是需要养成学生的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使得我们不故步自封,不囿于偏见,不盲从权威,它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当然,这种批判精神并不是对已有的思想进行无根基、无文本依据以及无内在逻辑的纯粹否定,也不是对现实的犬儒主义抵抗.其内涵应主要包括:首先,是对对象的研究性介入,并对这种介入本身与研究缘起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发问,始终在肯定的同时抱有怀疑精神的否定性姿态,从而意识到视角的多维度、视野的开放性和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中产生的,也是在批判中发展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正是这种批判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开放性.其次,批判精神要求我们以批判的方式去对待批判自身,“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恰恰说明了对批判本身进行批判的必要性.批判之所以可能和必要,在于它意识到了批判对象与批判自身的有限性.进而,批判的存在也基于批判对象及批判自身的超越性.前文已提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一部批判史,它是认识批判、社会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历史,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本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显然哲学家要关注自己的时代,但哲学家关注时代的方式不是简单的镜像式反映或反射,他/她需要的是中介性的方式,即在关注时代的同时要与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张力,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或者反过来把这一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存在联结起来.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在当下现今得到直接反响.”可以说,当哲学家们仿佛总是以不合时宜的姿态出现在时代中时,事实上他们却是时代的真正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硕士生问题意识的养成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