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审计风险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审计风险文献综述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审计风险及注册会计师及审计方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审计风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关 键 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文献综述
一、国外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在1961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年,美国会计协会(AAA)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试图对审计风险作出定义,如AA阿伦斯等(1994)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等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发布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在其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等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审计风险分解为三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并以乘积的形式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陈毓圭2004).由于这个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成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标志.随后,有许多学者对此模型进行了研究,Lesile(1984)认为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的情况下,会计报表或账户层次存在重要错报的风险.Dirsmith和Haskins(1991)等也都持有相同观点.Fieldset.al(1989)以及Brown和Solomon(1990)认为控制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结构进行评估后不能阻止和检查出存在的重要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假定,审计风险各因素相互独立,Peters(1990)、Brown和Solomon(1990)认为现实中不可能做到.Dusenbury等(2000)考察了审计风险模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审计风险模型中各要素之间是有条件的相互依存.Eilifsen等(2000)则认为审计人员经常混合了对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
为什么要写审计风险论文
播放:29752次 评论:6204人
本文url:http://www.sxsky.net/jingji/0209044.html
然而,这个模型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原因在于固有风险很难评估,注册会计师在实际执业时,往往简单的将固有风险评价为高水平,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如果必要)和实质性测试.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从而无法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为了规避审计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国际四大(当时为五大)为代表,审计职业界试图开发出新的审计方法,如毕马威提出了BMP审计模式;安永形成了全球审计方法;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经营审计”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普华永道审计方法”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AS/2”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为了适应新的审计方法,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等于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缺陷,强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三)关于诉讼风险以及法律环境的研究
Palmrose(1994)分析了美国审计诉讼中法庭的判决依据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发现法庭倾向于降低审计准则与审计方法在诉讼判决中的作用.Watts等(1994)对1955年至1994年153个审计诉讼案例的研究表明,审计师的独立性低以及被审计报表中较多的收益增长型应计项目与高审计诉讼风险之间显著相关.Latham等(1998)指出客户特征、特定的行业与审计诉讼显著相关.而公司破产与诉讼的正相关更可能在发生舞弊的公司中出现,审计师出具的保留意见则降低了该种相关性.一般来说,“五大”审计师具有更低的审计诉讼风险.
(四)关于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
在风险评估方面,Waller(1993)实地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Kida等(1993)对环境风险因素对审计决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essier等(2000)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Low(2004)研究了行业专长对审计风险评估与审计计划决策的影响.
在控制风险方面,Simunic等(1990)认为由一家事务所用组合审计方法审计某一行业的所有公司,可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Hogan等(1999)得出的结论是在1976年到1993年期间,同一行业的大部分公司主要由三家或更少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审计公司这样更能对特定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国内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一)有关审计风险内涵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试图给审计风险一个定义,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观点.
1.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这种观点最为狭义.陈正林(2006)详细地区分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师风险,认为前者是审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后者则是由于审计结论与事实的背离而导致审计师受损.
2.审计风险是审计结论不恰当的可能性.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其在2006年的准则中将审计风险描述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3.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作广义的审计风险观,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谢志华(1990)、吴联生(1995)、刘力云(1999)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损失的可能性.王广明(2001)对审计风险定义为:由于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谢荣(2003)认为审计风险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可能导致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新的审计准则陆续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劣之处.如陈毓圭(2004)介绍了当时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进展,并提出我国独立审计风险新准则的制定思路及其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谢荣、吴建友(2004)指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国际审计准则和英美等国审计准则所作的大量相应修订.张龙平等(2005)重点论述新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大实质性变化,以及在实务中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该模型的问题.郭莉(2006)则介绍了我国现行审计风险准则修订的情况.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对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试图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修订.如张仁寿(2003)认为,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三个风险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即:审计风险等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吕博(2005)将随机扰动因素引入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等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随机扰动项.陈志强(2005)提出一个改进的模型
审计风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审计风险文献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