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小学生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在西部支教的古稀夫妻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小学生及小学教学及计算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小学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为山里娃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大声流利地说英语.”这个初衷,让退休后的朱敏才夫妇成为贵州山区的支教志愿者,而且一待就是9年.
虽然和大多数想做点事的人经历的一样,关于他们的非议也曾满天飞,但他们不为所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4月底,老伴孙丽娜回北京看病了.朱敏才嘴上说着能应付,但手抖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告诉记者,这不碍事的,偶尔会出现,休息好,就好了,不用过多担心.
5月8日,听说朱老师手抖的毛病犯了,村上的负责人特意赶过来看望.朱敏才重复着跟记者说过的话,让他一定放心.他告诉记者,9年支教生涯,他感受乡亲们的关爱太多太多,相信在北京生活体会不到这种情感.他说,除了给学生上英语课,自己还负责给老师和部分乡镇干部培训,这种信任是他支教生活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大家很认可他,他也竭尽全力.
“在这里,大家需要的,我能做的,都责无旁贷.”朱敏才眉宇间的自豪,让10多平方米的小屋也跟着屋外的阳光明朗起来.
看电视做出的决定
黔西南州望谟县第二小学是朱敏才夫妇支教的第一站.朱敏才告诉记者,外部环境对深山里的学生是陌生的,闭塞的乡村对他们来说同样也是陌生的.支教的最初,两人印象里最难的就是如何把“陌生”一点点消除.
2005年初春的一天,已从商务部退休的朱敏才正要和老伴孙丽娜说说中午吃什么,却发现正在看电视的老伴眼泪刷刷地往下流,显然是被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他听见老伴不容质疑地说:“我要去贵州支教!”原来电视上正播出志愿者徐本禹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的故事.
孙丽娜没想到,向来做事稳当的朱敏才,对她的“异想天开”没有讽刺挖苦,而是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贵州是我的故乡,你去支教我也可以去.”
孙丽娜拥有近40年教育工作经验,是我国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朱敏才则是1942年出生在贵州省黄平县一个老中医家庭,1965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进入外经贸部(现在的商务部)工作,与龙本畅、龙永图等一样,是从贵州走出的同一批大学生.
在外经贸部工作期间,朱敏才先后做过援助非洲使者、加拿大访问学者、中国驻尼泊尔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等驻外工作.也曾多年应约在境外校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的英文版,是《中国经济年鉴》和《中国大百科年鉴》的特约撰稿人.
可是,当他们夫妻二人兴冲冲来到贵州时,却发现支教的事情并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他们落脚在兄弟家里,到处打听哪所学校缺老师,就到哪里去.可接连联系的几所学校,都以他们年龄太大为由,婉拒了他们的申请.
情急之下,孙丽娜找了《贵州都市报》,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想法.报道一刊登,他们一下子成了名人,先后有望谟、紫云、凯里等地政府和学校向他们发出了邀请.
朱敏才对这样的反响却有些不大适应,他有点怪怨老伴的做法,觉得“动静”弄得太大了,给别人添了麻烦.他说:“我比你了解农村,那里一是缺医少药,再就是缺好老师.我们自己找一所学校是很容易的事,为什么要给别人添麻烦呢?”
孙丽娜觉得老伴委屈了自己,她只不过是有些着急,找报社只想快点达成心愿,并非为了出名.但见老伴不高兴,便没有再辩解.这也是两人多年达成的默契.
尖山上的艰苦生活
朱敏才夫妇选择了去望谟县第二小学支教.2005年8月24日,赶在新学期开学前,他们到了学校,由此开始了乡村志愿支教生活.
采访中,朱敏才告诉记者,过去9年的时间,他们先后在望谟县第二小学、兴义市马岭镇尖山小学、贵阳市孟关乡世华小学、遵义县龙坪镇裕民小学和中心村小学5所学校支教,其中条件最艰苦的是位于马岭镇大蚌村群山之中的尖山小学.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大学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5 | 写作解决问题: | 写作技巧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 职称论文适用: |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写作技巧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免费选题 |
尖山有贵州的“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老人向记者描述说,学校坐落在层峦叠嶂的大山中间,只有位于对面一座高山的村庄中有一条路能到这儿.穿过那条小路,走过一个800米长的山脊,下到谷底,过一座小桥,走一公里路;再绕过一座山,还有一个小桥,绕过山,再走一公里山路,这时就到村长家了,路也就没了.剩下的只有村民踩出来的一条小沙石路,小路是陡峭的悬崖,崖上风化的石块不时往下撒落,人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穿过这条小路,再向山上爬,才能到达学校.
当地人说,这是全村83户人家,背了7000斤石头盖起来的袖珍小学,没有玻璃窗,没有灯.孙丽娜记得刚到学校时,看到孩子们冬天穿着很单薄的衣服,脚上穿着凉鞋坐在教室里,而夏天孩子们只能打赤膊,光着脚,眼泪就刷地流了下来.
学校只有三间房子,朱敏才夫妇住其中的半间.每周两人要下山一次,到顶效镇购买粮油等生活必须品,一个来回需要5个小时.后来,两人干脆在镇上找个小旅店歇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回学校.朱敏才说,走山路真是累得不行,每次只能背一点必须的东西.
住在学校,喝水是两位老人的又一个难题.从山上流下来的水,都被村民们一段段截住,每次打水,朱敏才都要走过长约20米紧挨着峭壁的小路,去给上一户人家说,请他们把水打开.后来熟悉了,村民知道他们每次取水的时间,主动放水下来.听说他们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村民们还让孩子给他们拿来当地特产佛手瓜.听说朱敏才懂中医,村民们也经常过来寻医问药.
不知不觉中,两人就融入了乡村生活.在尖山一年,朱敏才用手中的相机,几乎给全寨83户400多人都留过影.
“度过最初的陌生期,时间过得还是挺快的.”朱敏才自豪地说,尖山小学原来只有一位李云贵老师,是村里惟一的高中毕业生.除了李老师,能在这里待上一年的老师,此前60年只有6位,他和孙老师是第七、八位.
他的课超级有意思
在孙丽娜的印象里,2000年北京小学生就开始上计算机课了,而2008年6月他们到尖山小学,这里的孩子还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根本不知道电脑是什么.她着手给孩子们设计了新的课程表,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由于老师少,年级多,两个老人就连轴转,从早上7点到下午5点,课程排得满满的,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从听不懂普通话到不仅听得懂,还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从不知道英语到每天早上一到学校就用简单的英语打招呼,苗寨孩子们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让两位老人感到很满足.
朱敏才说,山区深处的学校,对外交流很少,这里的孩子不愿说话,心里对陌生人多少有些恐惧.熟悉情况后,他们除了在课堂上教孩子们礼貌用语,讲解卫生习惯的重要,还采取家访的办法,争取家长的配合.慢慢地,孩子们相互间自然而然地用起礼貌用语,互相看谁卫生习惯更好.
朱敏才用他们的退休金从镇上买来学习用品和食品,对做得好的孩子适当给一些奖励.他说,这样做不是让孩子们学会竞争,只是想给他们单调的生活增加一些乐趣.
在朱敏才录制的尖山小学视频里,孩子们从最初对镜头
关于小学生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朱敏才夫妇至今保留着在支教学校里的每一张排课表和部分学生的作业本.在尖山小学苗族女孩李兴艳的日记里,有她对两位老师的独特观察.这个连寨子都很少出过的女孩,详细记录了两位老师给伙伴们带来的巨大变化,透露了心底对老师的喜爱和感激.连老师养的墨西哥吉娃娃小狗的趣事,也没逃过她的眼睛.她在其中一篇日记还写到:我不但想要当班长,还想要上大学.这种敢想敢做的力量,就来自于夫妇俩一年多的言传身教.
每每想起2009年7月从尖山小学离开的情景,孙丽娜就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那天,孩子们跟着两人一路下山,不停地唱着他们教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与微笑》等歌曲,唱着唱着就都哭了,哭完了再唱,劝也劝不走.
支教对孙丽娜来讲是干起了老本行,可朱敏才却是外行.他
关于小学生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在西部支教的古稀夫妻相关论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