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教育方法类有关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教育方法及心理学及未成年人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教育方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心理学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这一问题的发生,人们习惯于把原因归结为道德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并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问题的解决诉诸于法律,但解决这类问题不能陷入法律至上主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问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国外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1.造成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因素
一般而言,对导致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状况有关.
1.1家庭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都将促成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缺陷、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教育观念和管教态度不当、家长道德水平低下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不良思想品德行为.有的家庭给孩子品德不良提供了直接模仿的榜样;有的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产生不良品德的思想基础;有的家庭使孩子产生了不良行为的“合理感”、“侥幸心理”;有的家庭给孩子受侵蚀、产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方便条件等.
1.2社会原因.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的环境,总体上说是好的、正常的,但是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良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使学生产生不良品德的诱发因素.对品德不良的学生来说,整个社会就像一所大学校,在商店、影院、公园、大街等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有时候,这种“老师”往往比讲台前的老师发挥的作用更大.只要社会上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与防范措施,学生就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形成品德不良甚至犯罪.
这篇论文来自 http://www.sxsky.net/jingji/0491069.html
1.3学校原因.学校的不良因素也是学生品德不良的直接原因.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预防和矫正不良倾向的主导因素.然而,有时候由于教育观点、教育方法的不当、失误和错误,也可能给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蔓延和恶化提供条件.当前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直接导致学生不良思想道德行为:学校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狠抓智育,忽视德育;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只是一味的批评训斥;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负责任;教师教育方法不当,要求过高或过低;教师教育的不公平.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教育方法的论文范文文献 | 大学生适用: |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47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1.4学生自身原因.学生的不良品德是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学生心理上的某种矛盾状态是形成他们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是非观念模糊或颠倒,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物质需要的动机超过精神需要的动机;好奇心强,盲目模仿;生活受压抑产生不良道德情感;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2.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心理学对策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不是与生俱有的,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不良行为的危害性和可改变性,家长、教师必须通过恰当的措施预防、控制和矫正其的不良行为.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2.1创造良好环境.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许多都是从环境中习得的,若想减少其不良行为,就要创造良好环境,以降低人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专家认为,父母关心照顾儿童、有一个温暖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父母应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平等、友好的家庭环境,关心孩子,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儿童才能健康、正常的发展.由于儿童的模仿性
教育方法类有关论文范文
2.2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健康人格.去个性化和道德发展水平同攻击行为关系性质的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个人自己,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痛苦、利益和幸福;而道德水平越高,个人也就越容易从他人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亲社会方向.由此看来,只有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所以,应该采用讲道理等方法进行正面说服引导,让未成年人产生正确的是非观念,逐渐减少和消除其不良行为.
如何撰写教育方法硕士论文
播放:23079次 评论:3122人
2.3行为强化法.运用多种行为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面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面强化,对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强化.
2.4榜样引导.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未成年人置身于社会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视、电影、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父母、教师是未成年人直接模仿学习的榜样.他们更应严于自律、言行一致.同时,教育者应为其选择良好的榜样,如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电影等,号召他们向优秀人物学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从学生中选出有谦虚、助人等利他行为的学生予以表扬,在身边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2.5行为考验法.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激起学生的尊严感,从而坚定改正不良行为的意志力.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我考验,但是要将坚强意志的考验与冒失蛮干区分开.此外,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2.6活动矫正法.不良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18~344
[2]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张坤,武建芬.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学,2002,(2):226-227
[3]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348-349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作者简介:
吴晓亮,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助教,教务科,科员.
教育方法类有关论文范文,与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心理学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