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认识

时间:2021-06-21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2018年上半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对华贸易问题上不断挑衅,掀起了对华贸易战。特朗普一系列的举动并非是一时兴起,背后是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目前国内分析美国人的中国经济观的文章不多,本文拟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人的中国经济所发生的变化,以期有助于增进对美国的了解。

1、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认识

1978年底,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改变过去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从此时开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中美关系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佳时期。

中国政府宣布改革开放没多久,美国舆论就注意到了中国的变化。《时代》周刊在1979年报道说,中国终于结束了使得国家经济崩溃、精神荒芜的灾难性的“***”,计划到20年后建成一个相对现代化、在全球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国家。随后的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看来是中国充满了活力的时代,美国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乡经济的发展赞不绝口,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满怀希望。

对美国舆论具有强大影响的《时代》周刊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文章称赞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比如,《时代》周刊围绕中国民众工作方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调整仅在1984年就接连做了多期报道。在1984年的《时代》周刊看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市场的力量复苏,城市和农村的商业逐渐兴起,私营经济已经开始和国有企业展开竞争。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人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总体持善意的态度,但两国之间依然爆发了贸易战。当时美方指责中方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存在汇率补贴、非法转口等问题,威胁要起诉中方,中方则回敬说要取消双方之间的小麦贸易协定。此后经过谈判,以美方作出较大的让步结束了这次贸易战。美国之所以作出较大让步,一方面是因为拉拢中国对抗苏联的需要;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与其对当时中国经济的总体认识有关。美国国会1987年曾经通过一个报告指出,“尽管中国出口在未来的15年内可能会迅速增加,但它还没有同美国产品竞争的能力”,而且“中国在国际经济中作用的增加,对美国是有好处的”。报告得出结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在近几十年内不会成为超级经济大国,不会对美国产生威胁。

2、1990-2016年美国对中国经济的认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抱负面看法的人日益增多,对中国经济的批评从微不足道的杂音逐渐汇聚成为舆论的“主旋律”,从少数强硬分子的自言自语逐渐发展成美国朝野多数人的“众口一词”。

2.1、1990-2000年

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和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中美关系虽然从准盟友变成一定意义上的对手,但是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认为中美经贸对双方有利的观点仍然是大多数美国人的看法,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持有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看法的人逐渐增多。

以国会议员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多数议员,不论其持何种政治观点,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艾奥瓦州共和党众议员吉姆·里奇在2000年时曾说:“二十年的实用主义的经济改革已经推动中国从“***”的混乱转变为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平变迁,生活水准提高了四倍,为系统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2001年,美国国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仍然认为:“在过去二十年,中国建立了更多地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允许有更大的社会和经济自由,中国对国际安全和经济制度的参与有了增加。”

在承认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美国社会也意识到了中国经济对美国的冲击,《时代》周刊对此有多方面的报道。1995年和1997年,《时代》周刊刊发了多篇批评中国经济体制的文章,说中国存在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严格管控的银行金融系统,导致中美贸易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在上世纪90年代末,《时代》又多次刊发文章,指责中国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美国在计算机软件、光盘、电影和商标等方面遭受巨额损失。

无论如何,虽然上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讨伐”的声音,甚至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但是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抱有很大希望,产业界和商业界人士很乐意来中国做生意,愿意与中国人打交道,认为中国人的整体心态是开放的。正如美国国会两位议员所指出的,中国的经济改革使许多中国人脱离贫困,“1981年到2001年,中国有超过4000万的人口脱离贫困。在这个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真正的富于进取和冒险的资本主义的人类精神。这些勤劳致富的故事与在美国发生的是完全一样的。他们是实现美国梦的人们———当然,在中国实现的是中国梦。”正是在这种幻想之下,中国经济改革和中美经贸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对美国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变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来到这个巨大的国家,但是历史性的进步已经发生”。

2.2、2001-2016年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美经济总量差距的逐渐缩小以及中美贸易逆差的加大,美国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抱的期望逐渐破灭,内部分歧逐渐增大,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国构成威胁的美国人越来越多,最终在2016年左右成为大多数美国人的意见。

21世纪的最初十多年,由于反恐的需要,美国既需要中国的支持,又害怕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对其构成威胁。反映在经济观上,这一时期是美国人对中国经济发展看法最为多元的时代。概而言之,大致有如下论调。

2.2.1、承认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采用购买力平价方法估算出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使美国初步意识到中国经济实力不可小觑。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更让美国惊骇,美国朝野迅速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经济体制的韧性。

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当前绝大多数美国年轻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就都有所涉及。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这样写道:“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产值有了很大的增长,有人预计21世纪中叶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要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另一部《世界历史》教科书说:“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自我认同感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改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经济灾难到经济奇迹。从前的封闭状态已经彻底开放,从而引发了一阵阵消费文化形成的巨大浪潮。”还有历史教科书以思考题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麦克杜格尔-利特尔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在“联系今日”板块,有一道思考题说,2002年,美国进口了423041个瓷马桶,其中有302469个来自中国;同年,美国进口的烟花有90%来自中国。这道题虽然意有他指,但很明显会给学生传递一种中国制造非常强大的印象。

对于美国的媒体来说,不论怎么攻击中国,一般也都能认识到中国经济体制的优势所在。2011年,《时代》周刊发表文章称,“全球经济衰退暴露出的最大讽刺之一就是,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在处理资本主义危机时表现得可能要比民主选举出的美国政府更好”。甚至对共产党持不友好态度的美国媒体也承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显着提高,共产党对经济事务的管理是有效的。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制度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尽管这种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

同样,大多数美国民众也意识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据2009年9月一项民调显示,有64.3%的美国民众基本认同“中国的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仅有17.5%的美国民众不认同这一观点。更有意思的是,皮尤组织在2011年的调查显示,竟然有近4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2.2.2、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由于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在造福民众的同时,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了世贸组织,在对外经贸中享受发展中国家的待遇,促使中国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贸易突飞猛进,为中国带来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这一切都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应。

首先,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贸体制存在严重“不公平”、“非市场化”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美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

2003年,美国国会共和党政策委员会提出的一份报告指出,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一直在用非市场的手段阻碍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补贴商品出口、操纵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漠视知识产权。议员格普哈特在议会也强调说,中美双方贸易是不对等的,中国不需要美国的产品,中国要的是单向的自由贸易,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对华贸易赤字会一直上涨。美国议员对中国采取不公平、非市场化的手段干预经贸关系的不满甚至导致对华比较缓和的奥巴马总统也公开批评中国的经济政策。奥巴马在各种场合数次公开强调:“不能让中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经济不公平、非市场化的表现有很多种。美国主流媒体上经常提及的有,“操纵股市、制定关键行业的物价、无条件拥有多个战略行业和介入银行信贷”。美国多数议员的看法与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基本相同。2004年,一些国会议员在致小布什总统的信中说,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他们证实中国正在通过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垄断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这些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包括“操纵流通、实行直接国家补贴、拓宽不归还的贷款”等等。

特朗普竞选总统期间的经济顾问、2017年出任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的彼得纳瓦罗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书《被中国杀死》,宣称中国采取非法的保护主义手段,掠夺美国的产业和工作机会。这些非法的保护主义手段主要包括:贸易出口补贴,操纵人民币汇率,仿冒、盗窃美国的知识产权,不合理的进口关税和配额,用不合理的定价将外国竞争对手排挤出重要的资源市场,然后以垄断定价欺诈消费者,筑起贸易保护壁垒,阻碍外国竞争对手合法进入。2012年,这本书被改编为纪录片,在美国风靡一时。2016年底,特朗普对《被中国杀死》这本书以及纪录片发表了“非常认可”的看法,并强烈推荐美国公众阅读这本书或观看这部纪录片。

在媒体和美国政界的大肆渲染之下,美国越来越多的民众逐渐接受了“中国经济体制不公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美国构成了威胁”之类的观点。2005年12月,美国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6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了经济威胁。到了2009年11月,CNN民调显示,已经有71%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对美国构成了经济威胁。

美国人所认为的经济威胁不仅仅是指影响到部分美国人的就业,还影响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因为中国的产品达不到美国的安全标准。2007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65%的被调查者说会尽量不买中国的产品,64%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付出两倍以上的价格购买美国生产的同样产品。2008年,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进口自中国的食物、玩具和其他产品的不安全性致使55%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消极态度。2016年特朗普与希拉里的总统竞选战以及最后特朗普的成功,更能说明美国普通民众和政府在对华态度方面的转变,预示着美国未来对华政策的大幅度调整。

其次,美国人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些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存在许多问题。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对此,美国历史教科书都有直接的反映,一般都提到国有资产流失、贫富差距、人口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比如,美国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的《世界历史》教科书这样描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低下,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政府卖掉亏损国企又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大量进城的农民工生活没有保障,一些富人和官员勾结而愈加富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使空气和水都遭到污染,这又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除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之外,美国部分学者进一步从宏观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早在1995年,杰克·戈德斯通在《外交》杂志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各个领域危机重重,农业生产停滞,工人和农民对现状不满,怀疑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否以一种广泛受益的方式持续下去。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中国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巴里·诺顿在2015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的成功也带来了新的自满和对变革的阻力……过度投资和金融的脆弱性问题将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放缓而发生冲撞,这将可能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认为,尽管中国独特的治理格局在改革以来数十年的经济飞速增长时期十分行之有效,但“中央层面的政策制定和地方层面的危机管理均表现出了对传统的低效模式的固守,而这恰恰是一种令人担忧的不稳定状态”。

对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质疑发展到极端,就是在美国出现了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调。2001年,美籍华人章家敦出版了一本书《中国即将崩溃》,提出中国经济只是虚假繁荣,实际上不久将会崩溃。章家敦的观点在美国引起了轰动,美国甚至为此召开了听证会。2002年,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中国为什么造假账》支持章家敦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大国的称号其实名不副实,所谓的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的。2006年,章家敦虽然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但认为“中国仍然是个脆弱的国家”。

章家敦的观点虽然后来有了一定的改变,但“中国崩溃论”在美国迄今为止仍然有一定的市场。2015年,美国着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再次撰文鼓吹“中国崩溃论”。这种论调理所当然遭到中国和美国许多专家学者的反驳,相信中国即将崩溃的美国人越来越少。

3、结语

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状况的认识基本上和对中国的认识是同步的。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安德鲁内森所言,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当中国看起来向美国的价值观靠拢或美国人认可中国的价值观时,美国就能容忍他们眼中的中国落后状况,对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中的“不公平”、“非市场”和政府不当干预等现象就予以容忍;反之,则对不同于美国价值观的地方大加指责,对中国经济中的“非市场”现象予以“讨伐”并设置障碍。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劲发展,美国人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担忧,认为威胁到了美国经济安全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随着民意的变化,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调整已属必然。特朗普打开了中美甚至是世界贸易战的序幕,今后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朱琳.1949-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中国形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赵国军.美国国会议员的中国观研究(***-2006)[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张欣颖.美国PrenticeHall2007年版《世界历史》教科书中国史内容述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蒋柳.断裂的“他者”:美国当代社会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1).
[5]罗宇.美国《世界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冯莉.近年来美国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及新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03).
[7]黄庆,朱瑾.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J].公共外交季刊,2013,(1).
[8]刘康.美国人如何看中国——《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证调研》之一[J].对外传播,2011,(08).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