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在我国起步较晚,支出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合理的支出规模虽有待探索,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公共财政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并且政府财政的公共性对提高社会福利产生了重要影响(高培勇,2008).政府的财政支出,牵动着经济的发展状况,政府支出结构应怎样调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探究我国地方政府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以期提出政府支出结构调整的优化方案。
对于地方政府支出会对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Kormendi(1986)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表示为政府总支出与私人总消费之比的增长率,通过分析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扩大政府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贾俊雪(2011)在研究1985-2009年我国省级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收敛性影响时发现,地区政府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具有显着作用,但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收敛,尤其是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占比提高同样有助于区域经济增长。然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政府支出增加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支出会挤出民间资本,打击生产积极性,人均GDP反而会随政府支出增加而减少(Landou,1983),在对104个国家1960-197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均GDP增长率与政府消费性支出成反向变动规律,即政府消费性支出占GDP比重增加会减少人均GDP增长率。
关于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基本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且我国在2007年对财政收支项目进行了重新划分。所以为了避免争议,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于2007年以前的财政支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改变等多方面变化,之前的结论或许在今日已不合适。因此,本文将探究2007年以来的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从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进行分析。
20世纪70年代初期,Arrow与Kurz(1970)初次将政府公共支出纳入生产函数中,试图研究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在他的框架中政府支出为外生变量。沿着他们的思路,Aschauer(***)发现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增长1%,会带来0.39%的GDP增长。后来Barro(1990)构建了包含政府支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将政府支出划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且将生产性政府支出纳入生产函数,成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
本文借鉴Barro的框架,将政府支出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中,Y为总产出;A为技术进步率;L为投入的劳动量,β为劳动产出弹性;K为投入的资本量,α为资本产出弹性;G为政府支出,γ为政府支出的产出弹性。
假定时间是连续的,即模型中的变量在每一个时间点都是有定义的。同时,资本、劳动、知识及政府支出的初始值都是给定的,并且假定严格大于零。有下式成立:
对时间t求导,得到:
由此可看出,经济增长率与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及政府支出均有关,每个因素对经济的作用大小取决于系数的大小。
3.1模型设立及数据说明
因财政支出划分项目在2007年发生变化且西藏自治区有些年份数据缺失,因此我们只选取2007-2016年共10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同时,部分省份缺失2016年私人投资的相关数据,在此用该省私人投资三年的移动平均值进行处理,所有变量均与2007年的不变价格水平进行平减。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省级统计资料》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2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应用固定效用模型在总体上对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估计,从整体上把握各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接着,以东部、西部、中部三个区域的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分别进行回归。
为了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我们分别研究政府在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及经济建设三方面的支出,以区分不同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构建以下形式的计量模型:
其中,g1、g2、g3分别为科教文卫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α1、α2、α3分别为g1、g2、g3的产出弹性。β为私人投资的产出弹性,γ为劳动力投入的产出弹性。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政府支出中效用最大的为科教文卫支出,不难发现,东部地区高校数量众多,众多高校加紧“创一流”步伐,国家、地方政府不遗余力支持其建设,政府在高校改革方面预算支出年年增长,以北京市为例,在教育方面的预算支出10年中上涨了3.25倍,可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同时,政府加大医疗卫生的改革力度,2006年以后,各地方政府致力于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全覆盖,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支出责任不断强化,居民个人医药费负担降低。例如,天津市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由2007年的33.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95.02亿元,十年间增长5.91倍,天津市的实际GDP增长3.3倍。该结果与祁毓、卢洪友(2015)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健康部门生产效率越高,经济效率越高。
中部地区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效用最大,科教文卫支出反而为负效用,社会保障与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二者间为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关系,说明中部地区的社会保障支出还未达到其在政府支出中占比的门限值,即中部省份可以通过适当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来提升经济水平。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支出的拉动作用最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提升空间大,后发优势强,政府应着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良好硬件设施。另外,模型中的私人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系数皆为正,且相差不大,说明整体上仍为资本与劳动双动力拉动经济上涨。
(1)东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发挥作用最显着,并且呈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较好发挥了财政支出带动经济增长作用,东部地区可适当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出,转而加大科教文卫与社会保障支出,致力于提升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重社会公平,提升人民幸福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2)中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影响显着,而科教文卫支出效应为负,其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结构有待改进,中部地区在今后的政府支出结构调整中,尤其是经济落后省份的地方政府,可适当增加科教文卫支出,消减各地区因人力资本差异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教育带动经济,进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此为社会保障支出提供储备金,形成“优化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扶持力度-经济发展增速-财政增收-支出规模与结构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逐步加大公共卫生保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政府支出比例,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保障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保等方面的支出力度,提升居民福利。
(3)对于西部地区,政府在科教文卫、社会保障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均可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在经济建设上的支出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最大。地方政府可通过扩大支出规模,尤其是经济建设支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这间接说明西部地区政府支出规模小,发展落后,后发优势足。继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较中东部的省份来说,总体上仍很薄弱,加大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缩小与中东部差距。对于教育支出结构的调整,可适度压缩高等教育支出,着重扶持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同时应拓宽教育资金来源,鼓励社会投资西部地区,提高教育的产出效率。在民生方面,要保证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强化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力度,短期内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的改进,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公共财政:概念界说与演变脉络--兼论中国财政改革30年的基本轨迹[J].经济研究,2008,(12):4-16.
[2]Kormendi,R.Meguire.GovernmentDebt,GovernmentSpendingandPrivateSectorBehavior:Repl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5(76):1180-1187.
[3]Landau.Governmentexpenditureandeconomicgrowth:Across-countrystudy[J].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83,49(3):783-792.
[4]贾俊雪,余牙芳,刘静。地方政府支出规模、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收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