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1.1机遇前所未有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空前加大对“三农”的政策、科技和资金扶持力度;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来谋划,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农村税费及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心在基层,这些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进行,不断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造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多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为今后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赢得了新的起点。
1.2挑战无所不在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面临上述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挑战,而且这些挑战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农村综合改革后的新形势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能与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税费改革后,农村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无税时代”,特别是随行综合改革的推进,新旧体制的转轨,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乡村社会秩序不断重建,加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赋予农村基层党组织新的时代使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内容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任务,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因循守旧,束手无策,深感“行政的办法不能用、经济的办法不好用、法律的办法不会用、思想教育的办法不顶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理念、职能手段、整体功能及党员干部的能力作风都面临着重大挑战。其次,农村经济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开放化的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权威、整合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与新要求。由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分工、农民阶层分化日趋明显,新兴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量涌现;随着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群众对民主政治参与的需求日益增强;农村宗族派性、宗教组织的渗透、乡间社区的黑恶势力影响等等,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权威和驾驭社会、整合社会的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不少地方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来源减少,财力紧张,负债严重且难以化解。这使基层党组织不仅缺乏相应的物质手段与物质实力,而且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陷入困境。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求发展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昭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全能够在用好机遇、应对挑战中谋求更大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通过大力创新理念、创新举措、创新机制,在探索中寻找新的路径,在突破中求得新的发展,使各项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1把整合农村社会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政治使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农村上层建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正确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规律,既要适应农村的经济基础,以拓宽自身发展之路:又要围绕经济基础,调整党组织建设策略,通过调节和完善各种关系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务必着眼于巩固农村上层建筑,坚持把整合农村社会作为重要的政治使命。一方面,以获取政治资源来统摄经济社会资源。坚持不懈地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政治理论与科学技术武装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健全党在农村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巩固阵地建设,健全组织功能,创新科学民主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对农村各种组织、人员、工作、资产关系实行制度化设计,科学化界定、规范化发展。积极争取外力、凝聚内力、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和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有效汲取经济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充分获取政治资源,在驾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增强政治权威,从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巩固农村上层建筑,夯实经济基础,优化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农村现代化、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以扩大群众基础来巩固执政基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应从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立足现实把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作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骨干,又着眼长远把广大农村群众作为推进党组织建设的力量之源,充分发挥群众的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作用,扩大在群众中选人的视野,通过创新党员发展与干部选育机制,着力把一大批农村经济能人、文化新人,社会贤人培养成为“政治红人”,切实将农村各类人才和广大群众聚集到党的旗帜之下,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社会基础。
2.2以优化农村党的组织架构来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结构
农村党的组织架构是农村各种社会关系在党组织内部的反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强化核心,服务中心,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调整和优化党的组织架构,来适应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农村党的组织架构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导致社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这一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和改革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重建党的组织架构。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村民理事会等“两新组织”设立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员活动的同质性,延伸党建工作触角;根据党员的居住地、职业、兴趣特长和发挥作用的需要,分类设置党组织,优化组织资源配置;以创先争优工作为契机,顺应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流动化的要求,因时因地开展党的工作;实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组共建等方式,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发展领域及时跟进党组织设置工作,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以党的组织架构的重建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绝不能止于设置,而必须以组织设置为新的起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依托新型组织架构,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客观可能性空间”,以开拓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来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各种有效平台,充分激发和释放广大党员干部在各行各业建设中的巨大能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良性变化;全面优化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能力结构。
2.3创新理念,转变党组织的服务性能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繁重,千头万绪,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就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职能,学会运用经济、政策、法律的手段开展工作,实现党组织从领导型向引导型、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坚持以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开展“支部抓产业、党员创实业、百姓富家业”活动,一手抓扶持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手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党组织凝聚人心的物质手段,使基层党组织强起来、党员干部动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突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把基层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融入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以非权力的、富有人性化的服务行为增强社会对党组织领导地位的认可。因地制宜开展各种主题服务实践活动,创新“三培两带”、农村社区党建、村民理事会建设、便民惠民服务网络载体,健全民情恳谈、结对帮扶、承诺服务,全程代理服务、乡村干部实用技术过关考试制度,增强党员干部的服务力与作用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有效切入,把加强乡镇党委建设作为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龙头工程”。乡镇党委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地位,深化“三级联刨”活动、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当以乡镇党委建设为重点,做到以乡带村、以乡促县,抓住中间牵动两头。强化乡镇党委管党、党委书记管党的意识,健全乡镇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制,建立乡镇党委书记述职述廉、党员群众民主评议,综合评定制度,完善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大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
2.4建立和健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利益驱动机制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动力机制。利益法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动力。农村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是党内最基层的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必然要求维护基层党员干部的利益。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注重探索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利益驱动机制。一是正视党员干部趋利心理。当前,在市场经济效益优先,利益至上的价值趋向影响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也日益多样化,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趋利化的思想行为倾向。对此,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科学处理,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承认他们健康的求利心态,旗帜鲜明地支持和保护他们的正当利益诉求与利益追求。二是服务党员干部利益需求。针对党员干部正当的利益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围绕党员干部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展党组织活动,根据党员义务和权利相对应的办法,赋予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吸引力的新内容。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领域的形式创新与机制创新,更多地满足党员干部在创业致富、民主政治参与、精神愉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三是建立党员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建立和完善农村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和党员干部政治经济待遇保障机制,以保障党员权力来保证党员活动的实效性,以改善干部待遇来激励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深入实施党内关怀工程,对党员干部实行生活补助、困难救助、谈心谈话,定期走访、工作绩效奖励、授予政治荣誉、办理社会保险等制度,探索建立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有效途径,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和生活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提高党组织在物质精神利益方面的政治影响力,强化党员干部政治身份本身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党员干部的政治荣誉感、精神归宿感和工作使命感,并以此形成党组织对广大农村群众的驱动和凝聚。
2.5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机制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是确保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作用的重要手段。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坚持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使命,健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互促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和组织群众、实现党管农村工作的有效载体。坚持把党的组织建立在各种村民自治组织上,把党员的作用体现到各项村民自治工作中,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具有广泛代表性,社区权力结构均衡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村党组织及自治组织建构共同的原则基础,切实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以广大村民群众为现实主体的村民自治机制。另一方面,以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推进农村基层人民民主。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机制,健全党组织民主议事、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党务公开、党员权利保障制度,促进党内工作和生活民主化,为发展基层人民民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创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两轮票选”等制度,扩大党员、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选拔民主作风好的干部,打造民主和谐型党组织,以“选人民主”促进“管理民主”,以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以基层民主促进基层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