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律不仅是金融机构行为的准则,而且也是金融监管机构进行金融监管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毕业论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金融管理毕业论文篇一
1、前言
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血液,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是使这种血液新鲜的最有力手段。在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这种语境之下,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优化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金融法律不仅是金融机构行为的准则,而且也是金融监管机构进行金融监管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其要义是要求制定一整套完备的金融监管法律。近几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外汇管理法》等法律,为金融监管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但是,上述法律不能涵盖金融业的全部,且因规定比较原则在金融监管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期货交易法》、《反垄断法》、《金融监管法》、《存款保护法》等法律,为对金融业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管提供完整的法律体系。
综合我国实际,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进行研究,通过其发展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导出合理优化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措施。发挥其长处,弥补不足之处。文章重点研究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实施情况,从而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2、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2.1金融监管概述
2.1.1金融监管的定义
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及规制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其最基本的含义旨在维护金融机构安全及稳健经营,从而在整体上确保金融体系安全和金融秩序的稳定。但由于各国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和发展的情况不同,因而体现在各国中央银行法或银行法中的监管目标也不尽相同。如《美国联邦储备法》开宗明义第1条就明确该法目的之一是“建立美国境内更有效的银行监管制度”,其具体目标有四:一是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二是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和竞争的银行系统服务;三是保护消费者;四是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德国《信用业法(银行法kwg)》第6条授权“联邦银行监督局监管所有的信贷机构,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银行业务的正常运营和国民经济运转的良好结果[1]。金融监管在广义上是指对涉及金融交易的主体、工具、市场、行为及相关各种服务和服务者的监督和管理。狭义上侧重指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及市场退出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从外部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则和约束,以督促其稳健经营。
2.1.2金融监管的构成体系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对金融行业的监管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这就是最初的混业管理。
随着金融机构种类的多样化和金融业务品种的快速发展,在分业经营格局基本形成之后,1998年我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监管权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多头”监管模式。2003年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组建,接管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由此我国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三会分工的金融监管体制。在这种监管模式下,三家机构的监管职能有着明确的具体分工。银监会主要负责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中国证监会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它依法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证其合法运行。中国保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和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依法统一监管保险市场。但是,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迅猛,金融业开放加快,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是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是银行必须遵守的规则[2]。
2.1.3金融监管的模式
金融监管模式是指于一个国家金融监管有关的职责和权力分配的方式和组织制度的总称,一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体现了其金融监管主体的组织结构。纵观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基本可以归为分业监管模式、统一监管模式和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三种。也可以分为机构监管[3]、功能监管[4]、统一监管和多头监管[5]。
(一)分业监管模式
所谓分业监管就是说在金融业下银行、保险、证券三大业的分业监管,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分别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美国就是分业监管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现行的监管模式被称为双重多头监管体制,所谓“双重”,即指联邦和各州均享有对金融监管的权力,由联邦和各州监管机构共同监管;所谓“多头”,即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财政部、储蓄管理局、证券交易委员会等机构。美国一贯奉行自由市场竞争论并且倡导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这都是美国的这一金融监管格局形成的基础。
(二)统一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即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整个金融业进行统一管理,由单一的中央级机构如中央银行或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这种监管模式,英国正是采取的这一高度集中的“单一制”监管模式。英格兰银行作为一个中央银行具有独立的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和保持物价稳定的责任。而进行金融监管的职能合并于金融服务监管局,成为了全权监管英国金融体系的机构,职责包括制定金融审慎监管的标准、审批金融业务的资格等等。
(三)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
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是对统一监管和分业监管的一种改进模式。其具体形式有牵头监管模式和双头监管模式。牵头监管模式是由一个专门的牵头监管机构负责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在多个监管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及时磋商和协调机制。巴西是较典型的牵头监管模式。双头监管模式是根据监管目标的不同设立两类监管机构,一类负责对所有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是对不同的金融业务的经营进行监管。澳大利亚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2.2金融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2.2.1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法律制度与经济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法律由于它的刚性特点,作为一种正式规则,它所赋予的保障可在某种程度上为交易者减少交易中可能受到的损失。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而政府的干预也会产生不利或无效的现象而出现政府失灵。这在金融领域自不例外。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的,金融监管是与中银行制度的普遍确立相联系的。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以后不久,通过国会立法赋予央行以及后来设立的证券监管机构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职能。
在30年代大危机中,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由竞争理论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大危机后,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而在这一时期,人们最关注的是经济体系的安全,因此金融监管理论主要以弥补市场失灵,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为主要内容监管手段也采取政府直接管制,在监管内容上则主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行为进行规制。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和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兴起,使得放松管制、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效率被推到了主流位置,金融自由化理论认为政府实施的严格的金融监管,使金融机构的效率下降,压制了金融业的发展,而且金融监管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其实际效果也存在政府失灵现象,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金融监管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放松管制,并在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初达到了高潮。
然而从世纪年代初开始,一系列区域性金融危机相继爆发,迫使人们又重新开始关注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及其风险防范,金融监管理论逐步由单一的追求安全或是效率转向如何协调安全与效率,使两者达到最优结合。所以近年来所推行的监管理论,既不同于效率优先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也不同于30到70年代安全稳定优先的理论,而是二者之间的新的融合与均衡[6]。
另外,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跨国银行的金融活动逐渐活跃,由此引发的对跨国银行的国际协调合作监管也已成为当前金融监管理论的研究重点。
第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金融跨期交易的特征决定其具有内生天然的脆弱性。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由于金融管制的不断放松,金融机构为了获取高回报而对高风险客户融资,激化了金融脆弱性问题。近二十多年来,金融体系脆弱性在各国金融危机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最初的动荡是1982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它是第三世界债务危机爆发的起点,同时还有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美国银行接连倒闭的风波,然后是1987年华尔街股市崩溃、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1992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二十多年中,金融动荡发生越来越频繁,而且破坏性越来越严重,冲击的后果却往往殃及整个世界。
第三,金融业高风险性、高负债的行业特点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业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收益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而这些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高负债经营。
第四,金融业的外部效应外部性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一项经济活动对行为者以外的经济主体所造成的成本与收益[7]。金融机构具有很广泛的债权债务关系,包括金融机构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金融机构的运行就具有更强烈的外部性。
金融业的外部效应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金融业内部的外部效应,即当个别银行发生经营困难时或破产时,会波及其它金融机构,甚至引发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其二是金融体系外的外部性,如果整个金融体系弊病众多、积重难返时,则会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五,金融业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货款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信息情况很多时候了解是不充分的,如果借款人资信条件不好,而金融机构在缺乏对借款人信息了解的前提下发生了贷款业务,就很可能会产生呆帐,大量呆帐的存在必然会危急到金融机构自身的安全;二是存款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由于银行是专业性极强的机构,其资产状况、经营状况等受到严格的保密,很难为存款人众所知悉。这两方面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存款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8]。
2.2.2金融监管的法学基础
第一,金融业的自然垄断性
在我国,金融机构都是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成立的,国家对金融机构的成立也要求了相当高的准入条件,因此,市场进入条件己经限制了小企业的进入。而在运营过程中的“大鱼吃小鱼”现象,使银行业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垄断。垄断企业凭借市场优势地位损害交易相对方和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对垄断者进行有效监管便成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二,公平的法律原则要求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虽然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从而排除了很多小企业的进入,但已经进入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却仍然有不同的资产和经营状况,规模也有大小差异,因此我们仍需为它们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这也是金融监管机构的工作目标之一。这就不仅要求监管机构依法合理行使监管权力,而且要求监管机构公平对待每一家银行,防止一些大的金融机构滥用优势地位,损害公平竞争,从而损害整个金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金融管理毕业论文篇二
一、国际金融问题
1、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
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防范
4、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
5、货币危机预警机制
6、亚洲(欧洲)区域金融合作
7、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
8、国际金融并购及影响
9、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10、国际金融的协调与合作
二、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5、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7、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与宏观金融调控
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9、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改革
10、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的选择
三、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1、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4、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
5、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6、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8、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效果、效率分析
9、银行流动性过剩及风险控制
10、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
四、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结构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研究
4、试论储蓄存款的利率弹性
5、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8、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9、我国利率政策的经济运行效果分析
10、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
五、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2、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六、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6、构建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
7、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
8、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贷款问题
9、政策性银行外部约束机制
10、政策性银行与我国产业政策的配合
七、货币市场问题
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
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5、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
6、国库券市场的投资分析
7、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
8、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关系分析
9、论大额存单市场
10、大额可转让定期价值分析
八、资本市场问题
1、试论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
2、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
3、证券经纪业务与证券经纪人制度
4、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5、国内外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6、试论二级市场的基本功能
7、二板市场的特点、功能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8、公司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组织实现及主承销商保荐制度
9、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
1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模式研究
九、银行不良资产研究
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3、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
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6、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问题
7、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
8、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9、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
10、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十、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2、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3、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4、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5、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6、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
7、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及防范
8、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
[金融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金融管理毕业论文文章
2.金融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3.电大大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4.管理毕业论文-论广告创意
5.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调研
6.工程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7.专科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8.酒店管理毕业论文推荐
9.关于物流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10.教育管理毕业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