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与探索

时间:2021-07-01 作者:stone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论文写作指导请加QQ229366758
审计取证模式在近一个世纪经历了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及风险基础审计阶段。在此基础上,审计取证模式现已发展到第四个阶段——审计阶段。每一种审计取证模式的改进和进步,不仅仅是实施审计工作基本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审计职业界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的进步。进进新世纪的审计,需要跟上这一发展潮流,尽快改进和完善审计,积极探索审计取证模式新体系。一、审计取证模式的发展轨迹从上讲,审计取证模式可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这三种取证模式对审计工作都有不同的要求。1、账项基础审计取证模式。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是以资料为切进点进行查错纠弊式的审计,其基本要求为,审计职员首先取得各个账项的明细表,与总账核对后再核对会计报表,顺向或逆向核对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通过检查、观察、函证、询问等具体方法取得证实性材料。审计工作考核指标是查出的违纪违规金额,审计程序是采取凭经验直接看账的做法,审计过程一般不编制工作底稿,只对查出的取证,审计档案也是按报告所列题目先后排列证据,审计结果的表达方式是审计决定和意见书。通常查出几个违纪违规题目后即可结束审计,但很少有完整的审计,固然审计结果也对被审计对象做出评价,但没有规范的工作底稿为依托,很难说明会计信息反映实际情况的真实性,做出有证据支持的全面评价。这一时期,开始引进“测试”的方法,同时由于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出现,使得具体检查的方法逐步向抽样检查的方法过渡,但并未彻底改变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2、制度基础审计取证模式。在经营环境下,制度基础审计是人们公认的审计取证模式。它是以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其程序设置切进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来确定账表余额检查的深度与广度,终极达到检查证、账、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其基本审计证据模式是:调查内部控制的证据、控制测试的证据、业务实质性测试证据、分析性测试的证据、具体的余额测试的证据。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基础上实施分析性测试,通过对不同业务过程的内控制度下产生的财务资料、非财务资料,以及相互之间关系进行比较,从而对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以及执行情况做出全面分析与评价,进而有重点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注重剖析产生财务报表结果的每个过程,从而进步了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制度基础审计的出现,突破了账目基础审计的框架,采用了全新的思路与措施,是现代审计发展和成熟的标志。3、风险基础审计取证模式。风险基础审计是迎合高度风险的产物,是对制度基础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审计过程的每一环节几乎都存在风险,都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控制,概括为计划风险、证据风险和报告风险。而风险基础审计就是以这三种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着力点所进行的审计。取证过程的第一个环节:计划风险主要包括选择客户的风险、配备审计职员的风险和签定业务约定书的风险。在期中期末阶段,取证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成为该阶段的一大特点。取证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证据风险包括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前者的控制主要依靠于制定公道的审计计划和周密的实施方案,严格遵照审计准则要求实施审计工作,对审计过程给予适当的监视,对审计工作结果进行质量检查。后者主要是指对非统计抽样风险和统计抽样风险的分析与控制。取证过程的第三个环节为报告风险,完成审计阶段的重要工作有检查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评价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阶段的工作不仅包括撰写审计报告,选择报告类型及措辞,同时还包括检查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这两项工作的评审对形成审计结论有重要。对其关注是控制审计风险的一大重要举措,通过对审计阶段的风险的熟悉与有意识的控制,可以使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但是由于风险基础审计的整个审计过程涉及审计风险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评价,在一项审计活动中,审计风险的大小可以根据所调查了解的情况做出定性评价,而要做出恰当的定量评价就比较困难。正由于如此,使得风险基础审计仅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同一的公认的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各国审计界在风险基础审计的运用上基本都采用的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取证模式,但与其有所区别,风险基础审计在审计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因此说风险基础审计是制度基础审计在方法上的发展和进步。审计取证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的演变轨迹。而这一演变是在审计所面临的内外变革时出现的,尤以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为主。当外界对审计的要求是查错防弊时,与之相适应的必然是账项基础审计。这时,审计方法并没将客观的风险显现出来,人们并没明确风险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当外界随经营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证实财务报表真实性、公允性的要求出现后,审计职员必然选择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风险成为人们的明确意识,抽样方法的使用将客观的风险完全暴露,职业界更意识到控制风险的重要性。从审计目标上说,风险基础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相同;从审计程序上说,风险基础审计没有脱离制度基础审计,其基本过程完全一致;从审计方法上说,风险基础审计比制度基础审计更夸大审计全过程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制。现阶段,在审计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风险基础审计已愈来愈受到审计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尽管风险基础审计模式被以为能够顺应知识的审计环境,是审计的最新。但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风险的高低难以做出恰当的定量,从而限制了统计抽样的。即使审计风险水平能够公道进行定量分析,其审计结果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抽样审计,均是根据对部分经济业务的实质性测试结果得出结论。所以只能保证部分真实性,审计职员本身造成的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基于以上原因,审计界还应进一步探索我国审计取证模式的新体系,做出更为现实的选择。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