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资金的积累,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如何合理的运用公共资金、有效的配置公共资源取得应有的公共效益便成了审计工作该关注的重点之一。于是,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引入了“绩效审计”这一审计方式。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独立的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政府履行公共责任,配置、管理、利用经济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进行的审查、考量、分析和评价。简单的说,绩效审计就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绩效审计所评价的经济性是指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使投入最低,或者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高。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它用单位产出的投入或单位投入的产出来表示,一个单位投入的产出越高,效率就越高;同样,一个单位产出的投入越低,效率也越高。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结果,它是实际实现的目标与计划目标之间的比较。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系中,效果性是决定性的。只有在不低于最低计划标准,即预期结果基本实现的情况下,才能谈经济性和效率性;否则,在效果很差,即使再经济和有效都是没有意义的。由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多变性,特别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边界处于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准确规定其期望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历史与现实之间、同类部门之间、一个部门同类事务之间的比较就成为一种替代的选择。无论如何,计划目标或预期结果的事先确定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条件。
二、绩效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1、审计的对象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一般是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为审计对象,审计被审计单位会计年度内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而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衡量经济活动的优劣。
2、审计关注的内容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是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审计对象某一具体时段或某一具体事项予以较多的关注。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资金使用情况、环境保护情况、政府效能情况和社会综合效应,对审计对象的全部过程及审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比较关注,从全面的、发展的角度和站在宏观的、全局的高度,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审计观察。
3、审计的依据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依据主要是有关的财经法规,主要审查审计对象的合规性。而绩效审计更多的依据是各种经济指标和人们公共认知或约定的标准,审查审计对象的效益性。
4、审计的范围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审查的主要是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审查的不仅是会计资料,还涉及到其他一些业务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
5、审计手段和方法不一样,
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查账,而绩效审计更多地是进行全面地考量、分析和评价。
7、审计的目的不同
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监督审计对象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性,维护财经法纪。绩效审计的目的是监督政府运用公共资金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促进政府公共投资决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履行公共责任。
联系
绩效审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财务收支审计为绩效审计提供前提条件。绩效审计的评价基础是真实可靠合规的财务资料,如果财务收支审查的财务资料不真实合法,绩效审计就失去了判断和比较的基础。
三、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1、审前调查
做好审前调查工作,确定绩效审计的侧重点和核心。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性
公共资金所投资的项目是否属于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有很大影响、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公共设施、专项基金等。
(2)可行性
即审计项目是否是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人力物力所及的,需要何种专业知识作为审计工作的保障。
(3)同类性
即审计的项目是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多的同类(相同单位、相同项目、相同资金等),把握同类性,就为进行效益比较奠定了基础。
2、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绩效审计总目标是审查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另外审计人员要根据每个绩效审计项目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审计侧重点,然后再细分具体审计目标和内容,形成审计事项。审计事项确定的原则为:
(1)具体性
绩效审计项目一般不能按照会计报表划分和确定审计事项。因此,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如何确定审计事项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根据一些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经验,审计人员一般是按照审计对象的办事程序、管理要求、计划指标、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等可以进行审查的要素确定审计事项,不能将审计事项确定的太抽象,造成审计人员无从入手的情况出现。
(2)可证实性
所确定的审计事项,利用现有的审计手段和评价标准体系能够得到证实,不能充分证实的,应该另行选择。
3、审计评价标准选择、确定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广泛性、地域性、多样性、指标性等特点。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收集和选择的重点为:
(1)可比性
收集和选择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
(2)权威和公认性
收集和选择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权威,能够得到社会、专家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
(3)全面性
收集和选择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全面、系统,除了包括较多的量化标准以外,还应将一些指导性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包括进来。如现实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原则、现实效益与潜在效益相结合原则,社会宏观效益与行业、单位微观效益相结合原则等。确定的评价标准的全面性,有利于审计人员作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4、审计证据的取证
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较多是从会计账簿以外渠道获取,如工作台账、部门统计情况表、各类审批手续、社会抽样调查结果、预测分析结果等。因此,采集的审计证据除了要合法、相关、充分和客观外,还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证明同一事项的若干审计证据之间,要能够相互佐证,不能出现矛盾证据。
(2)审计人员通过分析计算形成的审计证据,其计算标准、计算方法、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要准确。
(3)审计证据要经得起各方面的检验,要有实际的说服力。不能只凭借经验,或将媒体反映、人们议论等作为审计证据。
5、绩效审计报告的出具
绩效审计报告的出具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单独列出,另一种是以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管理、体制、机制等绩效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合规性审计的违规违纪问题容易判断和处理。绩效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仅仅从某个方面和某个环节很难判断其对错优劣,必须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思考才能把问题说清楚。绩效审计方面的问题不象合规性审计的问题简单明了,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直接规定;绩效方面的问题有很强的状态依存性,条件不同,结论也不同。因此,绩效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公认的条件出发,经过严密的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利益相关方才会信服和应用,绩效审计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条件不充分、论证欠妥当、结论不准确或者武断地给出结论,既不会得到利益相关者的认同,更不会积极进行整改,绩效审计的成果就付诸东流。因此,绩效审计报告最好采取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而且这种专题报告要具有研究的性质。
四、绩效审计的作用和目的
绩效审计归根到底还是对政府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审计机关通过绩效审计揭示政府在预算管理、投资项目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促进其完善制度;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评估,评价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揭露政府经济活动中的管理缺陷,从而促进政府改善管理;为政府确定相关单位的责任目标提供基础,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共责任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