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国企改革视角下,审计工作成为了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发展,企业要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将集体审计和内部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它们的作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企业内部审计论文案例。
一、企业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双方目标一致且具有同源性
虽然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在内容、程序、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但是二者都是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内部审计和企业治理的理论基础都是委托代理关系,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后,为了解决代理冲突,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维护各方的利益,企业治理与内部审计便产生了。企业治理的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内部审计保证企业治理的参与者履行其各自的受托责任,所以说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双方目标一致且具有同源性。
(2)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相互依存
内部审计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是好的企业治理环境,好的企业治理结构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将内部审计融入企业治理之中,在治理视角下完善内部审计业务,进行评价、检查、监督工作,参与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为企业增加价值努力,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方向。
二、企业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作用
1.降低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经营者与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掌握着不同数量和质量的信息的一种现象。虽然外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但外部审计属于事后审计,不涉及对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营效果的监督和评价,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并向相关部门提供真实数据,对管理层的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比如除了常规报告外,当出现违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等大的审计事项时,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及时向董事会报告,这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了信息失衡现象。
2.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管理,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又可以说内部审计不仅确保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还为管理者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为风险管理提供意见,促使管理者完善内部管理,帮助企业不断健全管理和约束机制。因此,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弥补外部审计的不足,完善企业治理。
3.增加企业价值
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等工作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帮助企业增值。同时,内部审计通过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营和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也能够促进企业增值。此外,内部审计也能对企业管理者产生一定的约束,使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客观上也能帮助企业增值。
三、企业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应用现状
1.内部审计的建立缺乏内在需求
我国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往往是由于政府部门或审计法规的要求,使得内部审计在实际运营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得不到企业领导及员工的重视,企业把关注点放在外部审计上,并且委托代理制度在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来,企业成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治理层被管理层牵制,治理结构屈服于效益减值,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层对于能够提高财务信息治理、防止会计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内部审计需求是更小的,因为内部审计可能对他们的实际权力和控制力产生威胁。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较差。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多隶属于企业管理层,由企业高管授权并开展审计工作,或者审计机构设置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或者与其他部门合并。即使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董事会,然而由于董事会人员与高管人员的高度重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管理层的管辖范围,使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
3.内部审计的重点侧重于财务,人才缺乏
我国审计范围总体来看太小,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主要起监督、查错纠弊的作用,内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中。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与西方管理审计相比仍有一定的缺陷,无法发挥防范化解风险的作用,无法对企业管理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和建议。再就是由于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人才的培训与教育,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缺乏,内审工作人员知识不全面、综合素质差。
4.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落后
计算机技术审计是必备的手段,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大多还停留在经验估计、手工操作阶段,即使很多企业配备了ERP、金蝶等电算化系统,但存在对内部审计人员新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对内部审计的预期价值屈服于企业成本费用控制,主观有意忽视内部审计的技术更新,致使内部审计效果不能达到企业治理的要求。
5.不可避免的人际与社会风气影响
独立客观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现行人际关系的存在往往使问题复杂化,审计工作必定得落实到人,这就使审计独立性结合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和更具风险。还有一方面,我国企业普遍类似于家族企业,很多要害职位都是靠关系或内部人介绍而担任的,企业内各种关系网交叉密布,达不到企业治理中内部审计工作所要求的效果。所以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的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企业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1.优化内部审计模式,改善治理决策科学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上市企业均已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许多企业实行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但在目前的企业治理结构框架下,监事会往往只被赋予了监督权与建议权,而缺少独立的决策权与奖惩权。换句话说,监事会并不能直接对董事、经理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奖惩,而必须通过股东会的表决,这就大大降低了监事会的监督效率,限制了监督职能的发挥。同时,企业监事会发挥监督作用的范围多是只涉及财务审计,而在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企业战略审计、各部门绩效审计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因而,我国上市企业应考虑对内部审计模式予以调整。此外,在监督职能的发挥方面,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存在重复与交叉,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也造成了不必要的组织冲突。因此,可以考虑将以监事会为中心的企业治理结构转变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结构,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直接领导,采取由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改善决策科学性。但一定得考虑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治理者得明白,对于企业治理是靠的是制度和机制,而不是关系、内部人。
2.将风险管理理念放在首位,健全风险导向的内部管理体系
为实现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的有机结合,必须紧扣风险管理理念,不论内部审计还是企业治理都应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过程中,从而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改进。美国2002年的萨班斯法案及2004年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均有风险管理的规定,根据内部审计新模式,内部审计人员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通过内部审计技术,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以评估该组织的治理方案,提高企业治理水平。我国内审法规在风险控制领域与美国有一定差距,我们应该在审计法指导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升华拓展内部审计职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得到普遍推行,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会计账面信息出现差错的可能,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克服传统的对财务资料的查错纠弊功能,向治理领域拓展,并加大向内部治理审计领域拓展的力度,给内部审计人员更多的权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治理的地位,为内部审计发挥多种职能提供条件,使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实现融合。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向风险管理审计和战略审计发展,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切入点,逐步渗透到治理绩效审计和管理责任审计。
4.提升内审人员能力,改进审计技术
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内部审计队伍,组成内部审计专家,这支队伍不仅有财务人员,还有计算机、法律、技术等各方面的精英,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对本单位业务具有充分了解,以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胜任能力。加强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促进审计方法由手工操作为主向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转变,提高审计效率。
5.打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凝聚力
培养好的企业文化,传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凝聚道德信仰,以激励机制鼓舞员工,以规章约束成员,实现企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协调,来提升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企业成员的行为准则,使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成员去追求自身素质,抵御人际与社会风气的腐蚀,保持恪守职业道德的操守,去追求更高的价值信仰。这样,人与治理机制共同向企业价值最大化努力,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治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组合企业全部资源形成最优的决策科学化。这是非常理想的场景,也是企业文化包括内审文化在内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