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完善,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介绍内部审计及其独立性,指出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对策;独立性
一、内部审计及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即内部审计机构应属于企业的顶级管理层,甚至直接隶属于公司理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或公司的监事会,并直接向高层领导,或者理事会、监事会负责并报告;(2)内审监督人员的独立性,即必须有专职审计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观察、确定问题,要坚持原则,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来分析问题;(3)内审监督业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和人员负责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方案,不直接参与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应该扮演一个身份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检查、监测、分析、评价企业的各项经济工作,决不能处理商业交易,编制财务报表。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对于当前审计部门工作实际情况来说,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审计部门承担的工作过于繁重,有些审计监督甚至都取代了业务管理部门的检查辅导的工作;第二个就是审计部门职能使用的层次还不够高。对于审计部门来说,本来就很难有独立履行职责的监事会对其形成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这种指导监督对于审计部门有了一个很大的约束,限制了审计职能的定位以及自由发挥,对于审计部门项目的规划、风险导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内审部门是在一个三权制衡格局下完善的法人治理之下而存在的,那么对于审计的服务对象来说,经营管理层实际上就是内审的“客户”。但是,对于这个客户在实际问题上正是对于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的财务以及职能方面进行着管理与制约,这样更会使得审计功能受到限制,不能充分的发挥相应的审计职能。
(2)内部审计自身控制体系不完善。审计管理体系的建设较为落后,制约了其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职能的表现。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业务经营的范围和规模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大型企业相比,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差别,但是在审计制度的建设上却落后于其他大型企业,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自身缺乏独立性,导致审计工作无法真正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能。
(3)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充分的独立性。审计专家李学柔对于审计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评价说,现在企业中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摇篮。但是,对于直接从内部审计部门走出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却并没有很多甚至基本没有,这个现实也就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内部审计职业的进退两难。因为现在职场上的竞争以及信心的更新之快,更加要求审计人员要坚持学习,努力的适应市场的大发展,看准新业务新形势的趋势;另一方面来说,审计监督的工作性质已经发展到了瓶颈之处,内部审计监督的工作也越来越艰难。这两个矛盾的存在,影响了审计职能的主观上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认清审计部门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本质上建立自己有效的审计部门的标准,才能更加规范化审计部门的工作,固定人员分配从而适应在发展中的工作需要。
(4)审计制度本身的制约因素。目前,企业普遍缺乏专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内部审计的机构,大部分工作都是别的部门去制定执行,这对于审计部门的控制制度以及工作的开展的程序化都比较差。但是,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都是由上级领导进行安排工作,不得不去执行完成而已。因为各个部门之间配合程度不协调导致信息不能够及时的沟通,各自为政导致内部控制又缺乏整体的团结以及协调性,从而使得内部的审计程序不够标准化,审计的质量也很难能够保证。实际上形成规章制度和执行人之间相互冲突、利益制衡,以致内部审计制度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
(5)经济利益和关联关系的制约。审计是随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变化而变化的,属于一个利益互相帮助,利益协调的过程。因为大多数企业机构不是很完善,所以审计部门还要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事情,这些工作人员的工资还要经过考核之后才能发放。对于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内部的基于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模式,虽然这种模式最初的定位是为内部的审计部门服务,但是一旦涉及到了利益方面的问题,这种模式就会变得非常微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现实中非常复杂的环境,这是审计部门甚至审计的建立者需要面对的决策环境,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设计者都很难设计出一种完全合理的内部审计模式。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首先,提高董事会会议效率,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把董事会会议由“马后炮”转为对公司的事前监督。加强各个董事之间的沟通,根据各个董事表现制定合理的赏罚制度,并形成详细的会议记录方便以后查阅,切实提高董事会会议的效率。
其次,确保董事和监事的独立性。基于经纪人的假设,目前的自我监督机制是不可信的,因此确保董事和监事独立性以及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从董事和监事的来源方面确保其独立性,董事主要来自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和员工,而监事主要来自股东、债权人和员工等,并且应该加大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的比例;另一方面改革董事和监事的选拔机制,确保选拔者与被监控者两权分离,强化监事会对董事会的监控权。
最后,应注意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在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的同时不要忘了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适当的对管理层持股进行限制,防止管理层持股比例过高干扰审计的独立性。拥有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将会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更易于获得外部投资者的支持。
(2)建立精细化内部审计结构。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专职的首席审计执行官,用来确保工作公平有效的开展,使得各个项目的审计工作有序无误的进行。而首席审计官的选举是由监事会提名,在经董事会商量决定报银监会审核批准后任命其行驶首席执行官的权利,以及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范围,当首席审计官的岗位有所变动的时候,要在事前向银监会报告。
配备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按照企业员工总人数1%的比例来设置,对于内部岗位的轮换,应该建立同一的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应至少具备2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而且必须要有相当专业的从业资格。
(3)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我国有诸多法律来规范注册会计师和公司的行为,但在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所承担的法律风险几乎为零,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低诉讼风险导致注册会计师没有保持高审计质量的动力,由此导致注册会计师审计不独立。由此,一方面需要完善证券市场相关法律并构建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形成明确的责任与权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约束与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促进事务所健康发展,减少恶性竞争。注册会计师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保证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贯彻执行。
(4)推行非现场审计。大部分企业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非现场审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非现场审计工作水平较低。介于此,作者提出了企业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非现场审计工作保障体系。
1、建立非现场审计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企业建立一个审计网络,审计网络延伸到企业的每一个营业点、覆盖每一个业务环节。在技术模型实现四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通过其中采集和传输模块使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通过存储和处理模块使原来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2、建立非现场审计制度保证机制。将非现场审计的要求、程序、报告制度等,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使非现场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级机构都能自觉接受非现场审计和质询,并提供真实的基础数据和审计资料;二是建立工作程序保证机制,通过制定规范的非现场审计操作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保证审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分析、报告和处理等做到有条不紊,统筹安排。
(5)建立以监事会为首的独立内审制度。全面提高监事会权威性、建立独立于理事会的以监事会为首的内部审计部门,明确划分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自职责。
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监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经营管理,以风险为导向直接对高级管理层的决策进行有效监督。监事会对内部审计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负责批准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等,为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保障,并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监督。监事会负责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相关各方的尽职、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内部审计工作问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免责的认定标准和程序。
参考文献:
[1]吴思妮.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关问题的探讨.全国商情,2011.4.
[2]莫保权.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中外企业家,2014.12.
[3]程瑞.内部审计独立性及实施策略评价.财经界,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