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摘要]当前我国的治理审计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针对我国治理审计实践中存在的,应尽快制定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使治理审计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词]内部审计;治理审计;审计程序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我国加进WTO后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企业转制、转型和企业产权实现多元化,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我国企业团体的现状和国际跨国公司的治理经验看,研究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加强和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对于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增值,保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李金华审计长在内部审计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会议上的讲话,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定位应该是“治理、效益”。这表明传统的查账式的内部审计应向治理审计转型。一、治理审计的主要治理审计是审计组织采用特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治理活动的效任性、治理能力和水平进行审查和,通过对治理现状的评价,谋求改进治理,从而促进企业进步经济效益的审计活动。治理审计的出现是审计自身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审查的是一个单位的治理组织是否公道、治理性能是否健全、治理制度是否完善、治理工作是否有效,着眼于整个治理制度和方法的改进,因而比业务经营审计又进了一步。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治理审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要求,任何一个经济组织都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组织指挥机构和先进有效的治理体系,建立一系列的治理监视手段。这种治理与监视,既有来自单位外部的制约机制,也有从单位具体情况出发,为达到查错纠弊、保证经济活动高效有序运转的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治理审计主要检查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公道性、有效性,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工、授权审批、控制、经营治理等环节进行检查,评价经营治理秩序是否规范、严密、有效,不相容的职务是否由不同的部分和个人往完成。第二,治理效益审计。效益审计包括经济、效率、效益三个方面的审计内容。经济审计是从各个经济活动的经济目标着眼,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公道。效率审计是审查被审计单位各项计划和目标的执行结果,将其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以后编制计划和制定目标提供依据。效益是企业的生命,是各经营主体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内部审计工作应该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工作重心应从单纯的查错防弊转移到以治理、经营、效益审计为主的服务方向,向促进进步企业治理水平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方向发展。二、治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当前我国的治理审计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笔者以为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第一,确立审计目标。确立审计目标首先应与企业内部治理者交流、研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依据治理者已经制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决策文件,初步确立审计重点,依据这些标准的相互关系和市场变化,更好地熟悉审计目标,进步治理审计的质量。第二,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要了解企业成立的时间、体制、经营品种、现有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等,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初步的熟悉;要与被审计单位的各级干部、技术职员、职工进行讨论,了解其业务流程和处理程序;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治理情况,通过调阅以往的审计报告、行业报告等了解企业目前的治理、财务及经营情况,为审计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三,审查被审计单位治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有效性、适当性、协调性。企业的治理制度要相互协调,既要有制约作用,又要有协调机制,以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第四,比较实际控制系统和理想控制系统,找出遗漏的控制和治理缺陷。用公司政策、会计准则、政府法规、先进的企业治理准则来判定治理制度的恰当性。要针对审计过程中碰到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客观、独立、公正原则的基础上,找出被遗漏的控制点。第五,评估控制系统。当审计过程中发现治理制度缺陷后,应判定这些缺陷带来的,应该把治理审计侧重点放在事前预防、事中监视、事后跟踪上,以便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决策风险和经营失误,使审计工作更有成效。第六,结束现场工作,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小组提供给治理者唯一可见的文件,审计部分的业绩在于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职员要在全面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的基础上,全面审计工作,向被审单位先容审计情况、听取被审单位意见后,确定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措辞,撰写审计报告。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