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类论文例文,与“坏题”与“好题”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此文是一篇现代文学论文范文,现代文学类论文例文,与“坏题”与“好题”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现代文学及多媒体及六年级数学方面的论文题目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现代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笔者非常喜欢教育家顾冷沅先生讲的一句话:“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根据笔者的理解,这主要是理论工作者需要有一些个人的学术观点,即使某些观点会显得有些偏激.拿小孩子的话来讲则更容易理解,他们通常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分辨“好的”与“坏的”,比如看一部电视剧,在他们的眼里,就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坏人,另一类是好人.笔者也试着用这样一种方式去表明自己在教学中对数学题目的看法与立场.

所谓“坏题”这里不讨论被新课程所删减的“繁、难、旧、怪”题,专门例谈以下三类.

一、“坏题”

坏题之一:不符合学科教学目标的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单元后的一张练习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尽管笔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经历了许多次的操作,竭力帮助他们认识到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非平行即相交.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在此处填写了“互相平行”这四个字.在学生的认识中,“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是完全正确的,这与“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的正确定义相距甚远”.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一错误的产生呢?实际上还是教材的目标定位问题.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教导给他们的认知要求是认识到互相平行是一种现象(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理解),既然是一种现象,那么用这种现象去解释一种数学名词——平行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尽管这里有循环定义的嫌疑)当然产生这一问题还有一个背景,像这种背记型的数学填空题在当下还没有完全被根除掉.

“坏题”与“好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文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坏题之二:带有争议的似是而非的问题

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期末考试中出现过这样一道判断题:“12是0.4的倍数.”这是本册“因数与倍数”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大部分学生判断此题的答案为“√”.而教师则强调本册教材学的“因数与倍数”中不讲小数.所有讨论的数都要求是整数,这里出现了小数,当然是错的.学生质疑:那么以前我们这样说过的,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是因数×因数等于积,现在我们可以有12÷0.4等于30,那么12是0.4的倍数,怎么错了?这时,教师又会很认真地补上一句,我们在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其实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7.5×0.2的积是2位小数;x等于5是方程.像这类题目真的耗去了教师太多精力.对此,笔者认为这类题目不考也罢.


怎么写现代文学硕士论文
播放:20019次 评论:5586人


这篇论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timu/412690.html

坏题之三:表述不清、叙述不严谨的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四年级学生小丁参加航模比赛,已知第一轮比赛用了20秒钟,第二轮成绩提高了,第二轮成绩是几秒钟?在笔者看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成绩提高了那就是比单位“1”的量多了,20×(1+)等于25(秒),这时就有学生反对说,第二轮成绩提高了,应该是用时减少的,那么应该是20×(1-)等于15(秒),到底哪一种正确呢?原来这里有两种航模比赛,一种是像飞机那样,比在天上飞的时间谁更长,越长得分越高;一种是像开轮船那样的在水里行驶,同一条路线,比谁行驶的时间更少,越少得分越高.这样看来,这两种答案都可以.但用“1+”的学生,能排除见“提高就加”的这种错误的可能性吗?用“1-”的学生,他们真的也都知道还有这么一种飞机航模吗?所以到后来只能判两种都对.类似地还比如这样一道题:体育课上,教师用一个长1.5米的灰勺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我们需要思考教师用长勺画圆的时候,手臂是怎么放的?有没有完全伸张开来?这些都是影响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因素.既然是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那么有必要把这些都交待清楚.不然有些学生还仅仅是停留在套用公式的水平.

因此,“坏题”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充分重视起来,并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好题”.所谓好题是指突出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思维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有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以下例说三类.

二、“好题”

好题之一:“好题”在于新颖别致,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有教师在复习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请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将计算的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成立.

722÷38等于 16×121等于 130÷26等于

99×19等于 1210÷22等于 6×317等于

你知道吗?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年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年前往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18年( )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年10月病逝于上海.终年( )岁.

在解答完前面的6道计算题之后,接着看下面的填空题,学生就觉得很新奇,数学怎么和语文、历史、名人扯上了关系?其实出题者的用意不只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在于通过对这些答案(19,1936,5,1881,55,1902)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其中思想性也可见一斑.

好题之二:“好题”在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推理能力

笔者在一次六年级数学考试中编写了这么一道题目:我们已经学过关于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后有人研究得出底面是三角形的三棱锥体积(如下图1)也是底面积×高×,于是有人就这样大胆猜想:底面是正四边形的四棱锥(高不变,如下图2),在求体积时可以用底面积×高×,底面是正五边形的五棱锥(高不变,下图3),在求体积时可以用底面积×高×,等依次类推.你觉得这种猜想对吗?为什么?请给出你的理由.

阅卷中笔者欣喜地发现了几位正确的解答:我觉得是错的,因为如果照此下去,变成底面边数越多,比如正10000边形吧,它就要“乘以了”,相当于前面算出来的数要除以10000,体积都几乎没有了,而这个物体却还有这么大.应该说本题已不再是常规性的计算题目了,学生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全部的认知经验,再运用反向推理,又不使自己的思维掉到前面的认知模式中去.试问有这样的思维能力的学生,能不是一个数学学优生吗?

好题之三:“好题”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在笔者的听课中,看到有教师进行了这样一道题目的教学: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了圆的周长公式,然后请学生比较图4中圆周长的一半与直径的长短,得出圆周长的一半大于直径的长度,再在直径下方画两个半圆、三个半圆(如图5、图6),请学生比较图5、图6中下面的小圆弧的长度总和与上面大圆圆弧的长度,经过公式论证,它们都是一样长的,从而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下面的圆弧不管有几个,总长度都和大圆圆弧一样长.再由图7经过公式推导和一些实际数据的论证,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但是教师从多媒体计算机中输入了下方为200个半圆时,多数学生傻眼了,半圆曲线不见了,已经变成一条直直的线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比较此时的一条直直的线段与上面半圆的圆弧长短,竟然得出了另外一种答案——两者一样长.笔者以为,此时数学带给学生的感觉已不再是繁杂的,也不再是无趣的,而竟然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在“无限”领域中的问题放在“有限”领域中,竟然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