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水利工程论文范文属于论文题目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水利工程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纪晓岚的学问经(二题)相关专科论文题目。适合水利工程及上联及子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水利工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学问在书外
从孔夫子倡导“学而优则仕”,到宋徽宗说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名言;从古老的遗训“开卷有益”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到流行俗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昭示着读书对人们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生活于社会的重要性.
然而,读书本为实用,如果拘泥于书本,却又会走向反面,从而制约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所以世上才有“迂儒”、“腐儒”之称,所以清代著名学者颜元才会在《朱子语类评》中发出如此感叹:“千百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也.”“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
纪晓岚在学术思想上的建树,是他用“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的观点,在深沉的反省与宏阔的价值评价中重申儒学的“务实”传统,张大经世实学的精神,他在学术活动中,始终如一地以明晰的价值取向“以实心励实行”,鼓励学人摒弃虚玄的学风,切切实实地以学术“周济世用”.他反对讲学家“空谈心性”,主张不读死书,“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滦阳续录》三).这种“崇实黜虚”的务实精神,是对宋明“内省”型经世路线的批判和对明末清初实学思潮的继承.
明代名将戚继光为巩固东北边防,抗击外族入侵,在河北东北部修筑了一座城堡,城旁因有石形如匣,取名石匣城.这座城堡坐落在几个小山之间,无甚险要可守,但它却多次阻挡来自北方外族骑兵的袭击.到乾隆年间,时隔一百多年,昔日古城堡早已倒塌,但当年的规模,仍依稀可辨.
纪晓岚有一次公干,特意登临此地.他欣羡戚继光的为人,但环顾周围的地形,却不明白为何在这种地形中筑城堡.因此他在《石匣城》诗中写道:
水利工程自考毕业论文怎么写
播放:27705次 评论:7426人
丘垤互起伏,了无险可恃,
云何一孤城,能捍万突骑.
使我生当年,与闻军国计,
据今之所见,宁不沮其事.
他觉得如果自己活在当时,看到这样的地形,一定不会赞成在这里建城堡的.但事实又确凿地证明,戚继光是正确的.他深信这只能是戚继光依据他多年的实战经验作出的判断,他感慨地在诗中继续说道:“乌可据诗书,慷慨谈经济.”
他感到千万不能片面地根据书本知识,决定国家大事.纪晓岚这种强调阅历、重视实践的思想,在他的诗文中时有流露.
乾隆二十七年(1762)冬,纪晓岚督学福建,从北京赴福建任所,东渡黄河,在船工的号子声中,吟出这样的诗句:
九折东泻自太古,荡为患从商周.
汉唐而下日聚讼,捍御至竟无良筹.
书生每喜谈水利,尸祝欲代苞人谋.
世间万事需阅历,百不一效空贻羞.
他想起自商周以来黄河带来的灾难,叹惜千百年来治河没有良策.他讨厌那些空谈水利的书生,主张应由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来治理.他在诗的结尾愤慨地说:挑灯夜读河渠志,咄哉纸上谈戈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当他撰写《姑妄听之》的时候,仍未忘记表述这种求实精神.所以他在《姑妄听之二》记述了一则“寻访石兽”的故事,故事说:
沧州城南有座寺庙,靠近河边,山门倒塌,有两只石兽沉入水底.十余年后,和尚募金重修,从原来落水的地方打捞石兽,竟没有找到.大家以为被水冲到下游去了,驾驶几条小船,拿着铁耙,顺水而下,找了十余里,仍然不见踪迹.
有一位讲学家在寺庙授徒,听说这件事,笑道:“你们不懂物理,石兽并非木头,怎能被水冲走?石性坚重,河沙松软.石在沙上,越沉越深,被河沙掩埋了.沿河寻找,不是找错了门吗?”
有一个老河工听到讲学家的高论,忍俊不禁:“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到上游寻找.石性坚重,沙性松软,水不能冲动石头,它的反激力倒反在石下迎水的地方,冲成一个小穴,日久渐深,冲到有石头高度一半时,石头必然倒转穴中,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倒转不已,石头遂逆水流方向往上跑.沿河的下游寻找,固然不对,到地中去寻找更不对.”按照老河工的话去办,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头.
纪晓岚是持理而又反理的一个儒家,在某些方面说甚至是一个朴素的辩证论者.他自己就相信“天下真有理外事.”他调停两端,不趋极端的态度,处处反映在他的著述之中.如他对《易经》的阐释,便体现了这种兼容的态度.同样是一种水,不同职业的人对其功用有不同的理解;同是一座都会,既可从南门入,也可从北门入,可自东门入,也可自西门入,殊途而同归.《易》理也是这样,它博大精深,研究者却尽可以各寻门径,不必执门户之见.“横看成岭侧成峰”,才得本家风光.这种宽容的态度,在当时尤为难能可贵.诚如他的门生盛时彦所言:“纪文达河间先生,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而等不喜以心性空谈,标榜门户,以不喜才人放诞”(《阅微草堂笔记序》).
老河兵之所以对石兽踪迹有准确预测,在于他具有对石、沙、水流诸种因素进行动态的综合考察的经验.讲学家之所以判断失误,在于他仅仅从“究物理”出发,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忽视了实际中的千变万化.纪晓岚始终主张:学术致用的关键不仅在于贴近现实与实务,而且必须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有所把握.这种把握往往无法得心于书本,而必须依赖于经验性的实践活动,进而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他以老河兵与讲学家的得失相比照,正是为了彰扬“实行”,批评“据理臆断”的治学态度.
考证是纪晓岚那个时代一股方兴未艾的学术潮流,故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许多地方涉及了考证.如证传闻之讹、探故事之源、论经文之本、究古迹之所在、考文字之变迁即是.此外,尚有诸种事物之杂说等.纪晓岚自己说他“三十以前,讲究考证之学,所坐之处,典籍环绕如獭祭.”(《姑妄听之》序)可见考证功力之深厚.在这些深求考辨的故事中,有很深刻的义理与识辨在焉.“河兵求石”的故事,颇具代表性.透过理性的辉光,我们却听到了智性之水在石头上流过的声音.
这故事很有趣,和尚失误,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讲学家出错,是由于他只片面强调物质的比重,而忽视河水的千变万化.老河工之所以判断准确,在于他长期与河水打交道,从实际观察中得出结论.通过这三者得失相观照,纪晓岚不无感慨地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他对不重视实践的作风是不满意的.
编撰《四库全书》时,纪晓岚对那些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写出来的科技书特别推崇,如明人张国维写的《吴中水利书》,这是根据作者本人任江南巡抚期间,兴修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际经验写成的,《总目》加如下评语:“是书所见,皆阅历之言,”故“指陈详切,颇为有用.”贯穿纪晓岚的一生,都是“崇实黜虚”的价值准则.
纪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