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
一、哲学与宗教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两者的定义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坎特韦尔史密斯认为“宗教生活与传统的各种脉流,由于其本身是极其多样性的,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也是极其易于受历史变迁之影响的,因而也就无法按照某种持久不变的本质来对它们作出有益的描述。如果设想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可以称之为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等这样的统一性的实体,那么这对那几乎是无限丰富与复杂的事实来说就不会是充分的。”[1]因而他建议我们谈论两种不同的实在“信仰”和“累积的传统”。“信仰”本身正如克伦凯郭尔所说是一种感情的投人,这种投人是任何文明体系都必不可少的,是个体对所属文明体系的回应。“累积的传统”才是不同文明体系的个性所在,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历史沉淀为不同的文明体系。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上只存在诸文明体系、不同的“累积的传统”,不是仅有哲学或宗教两个体系。我们应该说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中国儒教文明、印度婆罗门教文明是几个互相独立彼此平行的文明传统。只不过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早在两千年前就交汇相遇,而与中国文明的相遇是近几百年的事。要知道宗教这个概念在西方也是近代的产物,在此之前只有基督、上帝等等概念。也就是先有成型的基督教。 现在我们所谓的哲学并不就是希腊文明体系而仅是希腊体系的一个阶段,宗教也并不就是基督教体系,相反基督教体系是宗教下的一个个案。因而将哲学与宗教并列是有问题的,哲学是否应该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文明体系值得怀疑的。我们来简单考察诸文明历史就会发现这一点。 二、从社会发展过程看宗教的本质属性 据人类最早期的原始社会来看,通过澳洲美洲土著的考察可以发现当时的人的生活分为两部分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世俗生活以生存为目的,而宗教生活中人们不再以世俗物欲为目的。并且很明显最原始的图腾崇拜没有人格神,没有宗教意义上的实体(抽象出人格神要到人类智力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抽象出实体要更髙),人们是因为对图腾的崇拜才对图腾上的动物产生敬意而非相反,尽管人们知道图腾仅仅是木头做的。人们也没有去求神做什么或是害怕神降下灾害,这都是人类抽象能力发展到有人格神之后的产物,灵魂魔鬼等概念也是。涂尔干认为图腾是氏族、社会、集体以经验方式被构想出来,它的出现将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出现了社会,社会又创造了文明形成了传统,所以最终是宗教创造了人类文明。图腾即共同信仰不需要理论的证明,不需要天堂的引诱或是地狱的威胁不需要为人类消灾祈福,却能形成民族认同创造早期民族,凝聚所有人形成一个最初级的社会组织氏族部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不断累积,人们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开始有了私我开始质疑人们为什么要敬拜一块木头或做一些似乎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行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怀疑主义,理性解构了最原始的图腾崇拜解构了习惯法的权威。这时候为了重新凝聚共同体实现大家对集体的认同,抽象的人格神出现了,当人们质疑图腾为什么是神圣的值得崇拜时,图腾变成了神,图腾上的动物变成了祖先或是祖先的灵魂投胎后的产物,会保佑氏族,敬拜会得到回报不敬神会受到惩罚,巫术迷信产生。对于刚刚产生作为个人的“小我”概念的人,在没有文字没有影视作品的时代让他们记住部落的历史尤其是对部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件,并且这些祖先和事件对部落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每一个部落成员都必须不只要牢记还要因这些事件去崇拜祖先去敬畏祖先遗留下的传统--这样才能强化部落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必然要不断对口耳相传的祖先事迹进行夸张与曲解,神话就此产生。让他们再次全心全意服务于集体服从于习惯法遵从看似不合理性的传统的权威,在当时必须要借助神话迷信以及巫术,但人类总体绝不会生活在集体谎言与精神鸦片中,漏洞百出的神话故事和从不灵验的巫术只是为了震慑那些先知先觉自以为有些小聪明就去质疑习惯法的人。 当社会继续发展,某几个氏族因为互相之间的交流逐渐有融合形成新共同体的趋势时,人们往往首先共同祭拜各部落的神,然后渐渐各部落的神进人同一个神话系统,多神系统产生。显示各部落在集体中的特点地位就是他们的神在集体神话中的地位。然后渐渐形成一个共同的多神体系其中有一个至上神,而且往往会认为原有的氏族神从属于至上神,后期甚至出现氏族神也是至上神的化身的观念。澳洲那些发展较快的原始部落就是如此,夏商时期中国的天帝、昊天等,印度的湿婆、梵等也是如此,这时候就会形成标准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不是天然的,可以说也是经过发明创造的,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的发掘民俗,整理神话诗歌语言等。尤瓦尔赫拉利说:“靠八卦能维持的社会单位是150人,再往上就需要故事,无论是宗教故事,民族主义还是公司愿景。”整理出一套神话体系就凝聚出了一个民族,这个神话体系需要用诗歌编成故事唱咏出来。在中国这个过程就是先是三代禅让制下的部落联盟再是夏的世袭,殷商的绝地天通(统一对天帝的信仰),最后西周时诗经的出现。在印度则是奥义书吠陀书的出现。总之是诗歌民俗的整理代替了图腾成为了民族共同体新的认同标志,新的民族规模也要远大于原始氏族部落。可以说这种代替就是人类氏族社会模式遇到发展瓶颈之后新的社会模式伴随着新信仰而出现。 再然后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传统的社会模式再次遇到发展瓶颈需要变革,传统的宗教信仰也趋于崩溃,就进入了我们所说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怀疑主义再次来临,苏格拉底柏拉图质疑希腊诗歌中所描绘的神的魅力,妄图用智慧用至善神理念神取而代之。在印度佛教的兴起也是一样,准确得讲释迦牟尼不认为自己是神,而认为自己是觉悟的人(佛),他不让人给他塑像要人们依法不依人,就是要求人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盲目崇拜,当时盲目崇拜的是什么,就是婆罗门教就是当时印度的各种神。他虽未明言神不存在,但却认为神也在轮回中也在不断造业流转不得解脱,变相取消了神的神圣性降格为一种我们不常见的有特殊能力的生物。而在中国,孔子以及老子及其同时代的人虽然忧心于社会政治的动乱,认为政治不稳定导致民不聊生,但不得不承认当时是社会发展政治转型时期,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老子讲道的绝对性超越性都是变相取消当时信仰对象天帝的权威性,为社会伦理寻找新的权威。但很明显他们是变相取消,而荀子是彻底取消并要制天命而用之。而孟子又重新借用天的权威,将道德权威归为人性,而人性是天赋予的(天命之谓性)。所以孟子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宗教改革者,荀子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无神论(天赋予之人性恶反而要化性起伪)。通过理性解构传统神性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解构了神的权威社会必然陷入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与失序,必然要重新建构新的信仰新的宗教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模式。所以在印度,释迦牟尼的哲学宗教化,在中国诸子百家走向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在希腊按照剧情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本来是走向新柏拉图主义斯多亚派的,换句话说苏格拉底柏拉图应该会像孔孟或是释迦牟尼一样成为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共同体的民族凝聚提供信仰的依据的大教主的。可是基督教出现了,基督教相对于刚成型的柏拉图主义更能满足社会人民对信仰的需求,所以阻碍了柏拉图思想的宗教化(当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最后还是被吸收进了基督教思想中),可以预料没有基督教的影响,理想国恐怕变成了圣经、佛经或是四书五经似的东西。 三、儒学被定义为宗教的理论基础 如果我们把宗教理解为在为社会共同体的凝聚力提供保证,为社会道德提供权威来源的事物,那么儒学必然应该被定义为宗教。即使这样定义宗教有失偏颇,但在人类早期,宗教就意味着文明,就意味的人由动物变成社会的人,意味着共同体的出现,应该是有道理的。信仰因此也就贯穿各种人类文明的始终,并始终是社会存在和稳定的基础。而哲学呢,哲学并没有贯穿人类文明始终,按照一般说法哲学是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追求理性追求真理为目的的学问,可以说仅是希腊历史某个阶段的产物。仔细分析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苏格拉底在当时被当作智者学派的代表,智者学派在希腊的作用无疑就是用诡辩和修辞学将古希腊宗教传统和习惯法解构掉,当然最后希腊哲学的走向大家可以发现,要么是怀疑主义,要么如新柏拉图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全部走向宗教。而对照今日哲学的发展依然陷人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回归宗教重建信仰的呼声不绝如缕。可以说理性主义是社会转型时期旧宗教解体时的必然要求,旧宗教形式意味着旧的社会秩序,当社会需要变革旧秩序必然需要变革旧宗教,变革旧宗教就需要理性精神怀疑主义。但一旦新的宗教新的秩序产生,怀疑主义必然走向宗教,正如希腊新柏拉图主义的产生,中国的经学。无怪文艺复兴之前哲学只能成为神学婢女,因为宗教与哲学本来就应该伴随社会的发展转型交替出现。解构神性再重新建构本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普遍模式,哲学是解构者只在社会传统模式趋于崩溃时才会出现加速传统的解体,而宗教则会去建立新的秩序新的模式为社会带来新的稳定 费尔巴哈说人类由于怕死而创造了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确实把生死问题作为核心,并且教人不怕死。但很明显宗教不是催眠人告诉人死不可怕,而是告诉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意义。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把生命当成实现意义的工具而非目的。道德之所以为道德就在于它与人的物质欲望相对立,宗教作为道德权威性来源,也就是说宗教必然与人的物质欲望相对立,人的物质欲望的终极是生命,生命是目的其他一切都是工具。宗教与之不同在宗教把生命当成了工具,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所以宗教怎样让人们超越生死超越生命就是其核心话题。在中国,是儒家让人超越生死,岳飞在明知东京汴梁就在眼前且皇帝命令昏庸时,为何明知有生命危险还是要接受命令回到杭州?往前一步就是功成名就名垂千古,后退一步错失良机甚至牢狱之灾,可他还是回去,因为他是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论皇帝是否昏庸执行命令都是他的本分,这为什么不是信仰呢?不是信仰又是什么东西的力量大到让他放弃到手的功名利禄乃至生命?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力量足以与物欲相抗衡就是人的信仰。能让人放弃生命去追求的,要么是失去理性为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为了欲望而失去生命,要么就是信仰,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岳飞都是虔诚的信徒。哲学与理性永远也无法论证出道德的合理性,无法论证为什么法律或道德作为社会秩序不可以违背,反倒会告诉你一切秩序的目的终究还是人类的利益,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违反社会秩序就是应当。道德的沦丧,社会的原子化都是盲目相信理性的必然结果,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将原子化碎片化的社会重新整合凝聚体来。越是盲目相信理性越是发现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命,无法超越生命人也就沧为动物,动物的生存就只为生存,它注定要永远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 把信仰定义为有神论是不对的,信仰是人的需要不是有神才有信仰,这样的宗教不是人的宗教而是神的宗教,人是因为有信仰的需要而创造的神而不是先有神再去信仰。换句话说真有一个强大如神一般的存在,我也许从能力上不如他,但未必需要信仰他,这个世界有太多能力超过我的人但我仍可以说我们彼此是平等的。甚至可以说因为我拥有意志自由我是“此在”那么无论多么强大的存在都无法在精神上压迫我让我的一直服从它,除非经过我的自由意志的同意。至于基督教所标榜的启示宗教概念,似乎拥有独一上帝的启示才是真信仰才是理性的宗教否则就是迷信。这更是基督教自说自话的产物,佛经是启示吗?圣经是启示是因为他的权威性来源于上帝而非其内容本身,佛教依法不依人,佛经的权威性来源于其内容是无上的解脱智慧,即使不是释迦牟尼所说,只要其内容正确符合正道其权威性依然不容置疑。是不是佛教说法相对基督教更理性?彼岸超越也是一样,超越字面上理解就是要超越我们肉身的局限,也即是超越物质欲望达到意义世界,就这一点来讲儒学如何不是超越? 要知道神圣不仅是指人格神。而事实上不只儒学,人类的一切学问用儒家的话说,就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大人之学之所以为大人之学就在于它追求的是神圣事物,神圣才有意义,有意义才能超越物质超越生命;小人之学无论如何精深,追求的都是技艺,认识现实事物而已,无法超越生命,只能为物欲所用。大人之学追求的是应该,小人之学才会追求是,这是科学与宗教的分界线。所以西方一直希望让哲学更符合科学让哲学求真而非形而上的实体,实际上是以小人之学解构大人之学。要知道形而上的实体总是与独断论与神联系在一起,海德格尔为什么利用现象学而又反对现象学,就是因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以追求意义为目的而现象学还是在求真。 四、总结 在这里,笔者不是试图去让儒学证明自身是什么,而是想指出以求真为导向的哲学本身的合法性是有问题的。笔者希望证明理性主义怀疑主义只是希腊文明体系某一阶段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任何文明都会有的一个阶段。而稳定的社会只能以求真的科学为工具,追求神圣追求应该的宗教才是目的,这才是儒学大人之学小人之学划分的精义所在。当然早期哲学追求永恒的自因的实体实际上就是在向宗教过渡,当人们发现不能用理性认识实体只可以去信仰实体,让理性服务于实体时新的宗教也就产生了。 李初铜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