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众相关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关于“学术明星”如何传播经典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众及清华大学及大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大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学术明星”说经典:激活,歪曲还是稀释
立足于学术普及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已向大众推出了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等多位学者.现代传媒制造的高曝光率,使这些学者区别于大多数坐于书斋、老百姓少闻其名的研究人员,因此又被称为“学术明星”.
这篇论文网址 http://www.sxsky.net/xueshulunwen/376040.html
据悉,根据节目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自2006年11月首发,上市后占据各大书店图书畅销榜前列.而在杭州,《<于丹庄子>心得》自3月3日面市以来,风头强劲,博库书城上架四天就进入了书店的图书销量榜周榜单.在杭城有名的“文人书店”晓风书屋,150多本书在两天时间内即告断销.
于丹的“粉丝”认为,正是于丹清新浅显的解读“激活”了古代经典著作.
有推崇,也有质疑.3月2日,由中山大学研究古诗词和古文献的博士徐晋如发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一些人士在知名论坛天涯上发帖签名发文,对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讲解《论语》感到愤怒,声明称,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并要求于丹立即从百家讲坛下课,并向观众道歉.
面对质疑,于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的出发点在于“稀释经典,让它进入大众生活”.她说,中国的古典文化就像坚果的果仁,口味好,营养丰富,但由于历朝历代对它的尊敬和膜拜,坚果的果壳越来越硬,只有学者知道那个果仁是什么,但是大众不知道,面对坚果时束手无策.她所做的,就是把那层果壳剥开,把果仁直接给老百姓.于丹认为,《百家讲坛》从诞生到目前,它的使命不是在造星,而是在电视平台上,请学者跟老百姓用聊天的方式完成传播,就是把经典的东西给稀释了,加上传播的策略,以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起的作用是导读,并不希望大家停留于此.目前这种现象有一种放大的泡沫成分,但它所留下的大家能记住的东西,即使有指责,也是功大于过.
“当然经典是要被尊敬的,我更愿意经典的纯学理意义被精英掌握,但是经典的外延被越多人了解越好.作为普通的草根,去了解文化中的一种有效的内容,对自己生命有所启迪,能够给他一种温暖的人性的力量,让他在生活里能够少一点距离.比如孔子说自己内心可以坦荡,生活更从容,未尝不是好事.以我的观点,经典可能在普及的意义上还是被大众了解为好.”于丹说.
传统文化在争吵中复苏
面对争议,3月12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十位博士联名发表我们的一些看法――关于“于丹现象”和“《抵制事件”》声明书,为于丹“维权”――说话的权利,反对以“扣帽子”的形式逼其“下课”,认为“应该宽容不同文化传播形式的出现”,“学术界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应该避免情绪化”.
声明说:“于丹对于《论语》和《庄子》的解读,起码促成了众多人重温经典,进而对于加强自身修养、完善生活方式是有所裨益的.毕竟,文化与经典的主要功能不应该是‘被束之高阁、供人们崇拜’.”
众说纷纭中,不少人选择比较平和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马少华表示,于丹有贡献,十博士的表达也正常.他们的声音都有利于人们产生自己去看一看《论语》和《庄子》,亲身接近两位前贤的冲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郑槟儒说,正是这些争吵声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传统文化借此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升温和复苏.正如最近几年,因鞭炮解禁、百座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等事,中国传统文化在争论中被“唤醒”.
“我认为‘于丹现象’是个好事.”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位同样登上过央视百家讲坛的学者认为,如果大众把学术文化作为生活的娱乐,自然而然就能慢慢吸收文化的精华所在.
葛晓音代表说,于丹的书对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经典著作如果没有人能用一种比较活泼的、符合现代民众需要的形式表达出来,恐怕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于丹的最大功劳就在于此.葛晓音也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