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文文学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互识互照的学术对话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关于华文文学及现当代文学及文学性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华文文学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关于互识互照的学术对话相关论文范文,对写作华文文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2004年9月21日至9月24日,滨海城市山东威海迎来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八十多位学者、作家和大陆九十余名学者与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术氛围、文学传统的学者、作家广泛交流,就多元文化语境中华文文学的书写形态、文化内涵、意蕴指向、史料、史性论述与理论建构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学术对话.这次会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研究注入新活力:全球视野中的华文文学诗学体系、华文文学的文化活力和族群特色、华文文学中的原乡性和超越性、华文文学中的身份书写、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与传统的现代转型和海外华文文学、华文文学史(文体、国别、地区)及其叙事策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理价值.

(一)主题发言

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想像对象处于多元文化语境中,不同文化的磨擦、撞击、融合与互省潜在地影响他们、塑造他们,进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华人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语境自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特征,规约不同的主体思维,创造各具特色的精神物化产品.大会主题演讲中,专家学者们分别从总体格局和区域华文文学基本状况两方面,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刘登翰《世界华文文学的存在形态与运动方式》的演讲,针对建立世界华文文学全球性视野与学术规范,从发生学角度梳理华人文化和华文文学“散居”与“多元”的存在形态与运动方式.他强调华文文学研究必须具备分析与整合的双重视域,但“整合”只是对“离散”状态想象的总体把握和研究策略;各地区的华文文学在建立“双重传统”过程中,呈现出自主与多元的特性,不能用人为界定的“中心”框限.他呼吁从基础概念入手,借鉴他族的文化研究,积极建构华文文学理论体系.黎湘萍于《经典化文学史文化政治》的发言中,亦力主借鉴犹太人、黑人等文化的离散研究,挖掘华文文学离散研究资源,形成体系.张错则把“离散”与“重合”并置,将其作为华文文学的内涵(《离散与重合》).他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阐述,把华语写作集中于四大区域: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香港及其他海外地区,认为各语言系统的社会约定不同,即使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系统中的表达主题亦各不相同,并以陈映真、朱天心为主线,具体追溯了台湾“语言系统”体制中“离合”内涵的建构.

相对于前三位主讲者对华文文学的整体观照,叶维廉《异花受精的繁殖》关注的是海外华裔文学.他认为必须保存文化差异间的张力,保持各种文化系统其本身如此的方式,而不是被框入强势文化的传导习惯和文学机制中;故而诗学指标建造上,应依恃文化互照互识互认开放的对话,避免建构“本质要点式”、超历史的真理.他进而具体探究了土生华裔文学与移民华人文学中文化对话的张力差异,指出在多重文化的对话与争战中,身份思索与文化寻根是华裔文学无可避免的两大主题.而同样从文化角度关注海外华人文学、同样把华裔非华文创作纳入视野之中,赵毅衡《海外中国文学的题材自限》剖析了流散海外的留居者文学的题材自限及原因.他把中国文学分为三个层次:陆台港澳(核心社区)、新马(边缘社区)、海外(流散社区),海外的留居者文学又分为三环:留居者华文文学、留居者外语文学、留居者后代外语文学.这三个环圈因面对强势文化自发产生“内省”反应,题材上分别侧重反映华人生活、国内生活和身份认同.叶维廉侧重于写作群体的文化结构,而赵毅衡着重于弱势文化的反应姿势,有异曲同工之妙.

区域华文文学的激荡蔚为华文文学的整体风云,推动了这一学科研究的深化.学者们相互交流研究成果,欧美、东南亚、东亚、澳洲各地华文文学皆被广泛关注.特别是大陆以外研究者对在地文学的思索,促进了世界各地华文文学研究的相互认识相互观照.

不论在传统的华侨华人研究,还是在当代的文化研究中,日本的华侨华人文学及其研究一向被忽视.廖赤阳《“日华文学”:一座漂泊中的孤岛》析述了日华文学的发展历程、三范式两传统―――中国本位的道德价值评判式、华侨立场的边缘多缘与非主流式、“私小说”式范式和尚文、好利传统及其影响下的新华侨文学图景,为日华文学的细致、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起点.同属东亚的韩国华文文学状况亦长期遭冷遇,朴宰雨《世界华文文学在韩国》立体地介绍了华文文学在韩国的传衍变迁情况,包括创作、翻译、研究与可能的前景.台湾与香港文学从地缘与血缘角度讲,与中国文学有连体之亲,但其身份认同却变幻不居,古远清、计璧瑞、赵稀方、金惠俊廓清了两地的认同变迁.古远清将台湾南北文学置于各自的文学场域中,考察其文学身份认同差别的原因及文学表现.计璧瑞穿过史料厚厚的尘埃,透视被殖民的台湾同胞在被殖民境遇下怎样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及融入生命体验的艰辛.赵稀方在文本解析中,论辩了近来香港小说想象与叙述策略的变迁及其对“香港意识”虚幻性的呈示,并呼吁大陆当代文学研究应与大陆港台文学研究融合.金惠俊提出自己的“香港文学”观念,认为居住在香港的、一定时期成为香港文学现象但不一定居住香港的作家作品,都属于香港文学范畴;华文文学只在中国文学范围内谈论是个遗憾,应该放在世界背景下来研究.

东南亚华文文学是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不仅创作成就突出,诗学体系建构也日渐深入、成熟.正如叶维廉认为“身份的思索和文化的寻根往往是华裔文学无可避免的两大主题”,这两者在东南亚华文文学中亦是流贯至今的主题.林春美以“动地吟”诗人的文本言说为个例,从语言风格角度论述了马华诗人的身份认同:认同民族身份、诗矛指向民族批判时,语言直接、激越;若认同家国身份、指向家国批判,语言则含蓄、委婉.戴小华以《马华文学大系》为文本,从人物性格的日渐丰富、创作方法的多样化、美学观念的多元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四个方面,史性地分析了马华文学的变迁.吴耀宗《携带雨具出走与回归》细致地阅读了新生代作家陈志锐的散文,挖掘出其“出走”与“回归”书写与编制模式中蕴含的身份认同:深具国族意识的新加坡人形象的构筑,及文化上出于自我抉择而热爱中文的诚心与勇气.王列耀《印尼土生华人文学曾经的“寻根”之旅》借鉴华侨华人学,描绘出印尼土生华人艰难的单向“寻根”曲线:从转手“西方视野”中的“中国”起步,经过“重写”“记忆”中的“中国”,转到诉说欲回又难回的“中国”,进而创造出他们概括、想象中的习俗化、道德化的“中国”.他对印尼土生华人“寻根”地图的重新绘制,点染出东南亚华人的过去及其文学的过去,不仅扩展了华文文学的研究对象,且提供了华侨/华人学与文学批评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会议研讨

全球视野中的华文文学诗学体系是华文文学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石和架构.在这个议题的讨论中,研究者从新兴文学现象(如新移民文学、网络文学)、创作与阐释的互动、研究状况等方面,思索华文文学诗学体系的拓展与完善.饶子解读了严歌苓、虹影、张翎三个作家文本中的异国情爱书写,借以观看她们代表的新移民(女)作家群的“边缘书写”、对自我与“他者”的表现等,进而透视新移民文学观念.庄伟杰强调进入文学本体与阐释的诗学对话、在跨文化视野中打通文化与文本,并呼吁超越框架,完善华文文学史叙述.萧成和戴冠青省思与检视了华文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戴冠青还进一步反思了研究对象、层面与方法上的缺失和偏斜,为学科体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


华文文学本科论文如何写
播放:25644次 评论:5503人

华文文学的文化活力和族群特色带来华文文学的灵动飞扬,流淌其中的是中华文化与多元异质文化的相互撞击与融合.陈瑞琳将新移民文学置于移民与移植、依归与超越、悲凉与反叛、冷静与交融、屈从与独立几个坐标中,跨时空纵横腾挪,揭示出其于“超越乡愁”的高度上寻求文化认同的渴望.黄河浪从移民性、边缘化、独立性及其反思的两度空间、多样性和超越性四方面,探讨了北美华文文学的特点.樊洛平于客家文学的三种模式中呈现了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生命血脉和精神纽带,即乡土想象与家园憧憬、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客家女性形象的塑造.陈晓晖从西方中国想象的历史形成切人,别出心裁地提供了观览华裔文学乃至新移民文学的“他者”维度.

关于传统的现代转型和海外华文文学,黄发有以韩国作家许世旭的华文创作,揭示出东方情怀在东亚各国华文文学书写中的现代转型.刘士林借旅美学人萧公权的旧体诗,分析了现代学人“学而优则仕”政治理念的现代转型―――经历现代学术独立意识启蒙后,保留其学者本色,消除“自由之思想”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作家潘郁琦、吴玲瑶、招思虹、云鹤谈论了自己的海外创作和文化选择,其中以潘郁琦最能代表他们的文化心理:孤绝境遇中焦虑于安身立命与文化取舍及文字疗救焦虑的书写之途.

华文文学的原乡性和超越性,体现了世界性、民族性与本土性的纠结与融汇.原乡与乡愁犹如孪生姐妹,总是联袂而来.徐学从家乡记忆、故国风物、汉字形象及其意蕴典故三方面,探讨了华文世界对乡愁的书写及超越.张风则具体到北美华文作家,描绘他们的原乡书写与超越定位.于世界性、本土性、民族性、中国性的冲突中,朱文斌探讨了东南亚华文诗歌呈现的原乡之繁复面孔,朱崇科则解析了新马华文文学中本土性的多维与立体、混杂与流动性.李娜分析了舞鹤文学创作与现代台湾欲迎还拒的关系,舞鹤从“异质的本土”到“另类的另类”,证明了本土性发展、超越的可能,恰与二朱互补.


这篇论文来自:http://www.sxsky.net/xueshulunwen/376964.html

关注华文文学中的身份书写,是华文文学研究中重要的主题式研究范式.许文荣之于新华中生代作家、李安东之于留学生、白杨之于也斯等身份寻求的讨论,开掘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及多方因素对作家身份书写的渗透.张翎自剖创作轨迹是由留学生活渐至打量西方主流社会,钟情于寻求文化间的和谐;语言选择上,英文用于达意,中文用于传神.这两者共谱了她(也是许多海外写作者)对身份的思索.

互识互照的学术对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华文文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是华文文学学科体系的沙石,每一次刻镂都离不开它.但其重要性与受重视程度并不成正比,以致很多研究都出现史料错误.袁勇麟翻检了《台湾文学概论》一书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史料建设提升至文风与学风高度,呼吁创设独立的史料学.张羽对《自由中国》的研究具体回应了史料建设的呼声,细致梳理了五十年代台湾文学的多元面貌.温任平、刘慧琴、廖子馨、流军等或讲述自己的创作体验,或介绍所在地的华文文学状况,提供了华文文学研究的第一、二手资料.

“华文文学史及其叙事策略”意在勾勒各地(国)华文文学发展流脉,检视现有的文学史观念及写作.众多学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