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书店类发表论文,关于书×店×人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书店及文化生活及什么是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书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时至今日,北京风入松书店已停业装修数月;上海季风书店即将关闭旗下第三家门店;杭州光合作用倒闭.即便在大洋彼岸,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Borders也已关闭旗下399家店面;全球最大连锁书店巴诺华尔街股票迅速贬值;英国水石书店过去两年利润同比下滑了70%.而当下的知识分子、文艺青年和上班族,无论在咖啡馆、公交车、地铁、候机楼甚至是私家车里,手持iphone、iPad、kindle一目十行的人随处可见.书,店,人,本是阅读文化中密不可分的元素面临着分崩离析,现在不如让我们随着止庵谈书,刘苏里聊店,Btr讲人的过程中,重新追忆书店曾经无限美好的情怀.
纸面斜阳
每当黄昏之时,夕阳映衬下的霞光刚好投射在书店外侧的玻璃窗上,透进来照到里面一摞摞或厚如石柱,或薄如蝉翼的书本上,你可以花整个下午的时间决定自己收获些什么,甚至所寻无果时,你还能在服务台留言簿里写下自己需要的爱书.这样近乎于古典式的买书程序,今天很多人看来,太过奢侈了.但也正是这短短二十多年经济环境日益飞速发展变迁的同时,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乐趣,以及看待文化生活方式的心态,早已变生肘腋.今日我们一边兴奋憧憬着文化盛事,一边惋叹着面对整个书店产业笼罩在夕阳之下.
当年国人对知识和阅读的渴望朝乾夕惕,新华书店几十年缔造的销售神话和金字招牌至今令人称道;位于北京市中心最为繁华的王府井书店,每日抢书场面足以秒杀现在任何一家苹果店;1986年北京三联书店脱离人民文学出版社独立经营,不仅恢复《读书》杂志和《三联生活周刊》,还成立了三联读书俱乐部,除最高创造1.6亿年收入外,更令读者铭记于心的则是范用、沈昌文、董秀玉等老一辈书店人.1988年,号称北京第一家民营书店的三味书屋在佟麟阁路口北开张后,就这么一直安静地躺在西长安街民族文化宫对面.这家在京城最早实现开架售书的书店以古朴的老北京四合院风格示人.石墩、木门和黄铜门钹,以及沈继光老人的摄影作品《古城残片》,感染了整整一代学子的文化生活.
1993年10月,万圣书园创办于中国人民大学附近,一年后三环路改造,该店迁址到北大东门外成府街,2001年更是第三次迁址至蓝旗营的教师楼下,书店透露出平民风情与精英文化的融合景象,深得京城读书人喜爱.至今万圣书园已有20年历史,其间成就多少读书佳话与美谈,岂可车载斗量.
更为广大书迷所膜拜的风入松,则在1995年10月建于北大资源西楼,较之以往的民营书店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气氛和文化境界.无论是当时的创办人、北大哲学系副教授王炜,还是中途接手的章雨芹,中间几经沉浮,都没有影响这家书店被读者视为“诗意的栖居”.而其当年撤离王府井、在昊海楼二层开设文灏分店、冒进囤书阻塞现金流等市场操作问题,为同期的国林风、先锋书店、季风书店,甚至近年的光合作用、豆瓣等大小书店,提供了堪称教科书般的现实指导意义.更有人说,风入松是一家以失败者身份铸就的成功品牌.
随后几年网络购书平台开始打起遭遇战,对此一些书店也尝试着做出应对.那段时光要回溯到1997年8月,中国第一家全球网上书店―中国现代书店正式营业,初始期这家网络书店即实现了电子结算,不过在当时过于前卫的网店开业两个月仍无成交量,这就是中国书业吃的第一口网络螃蟹.整整十四年后的今天,当当、卓越、京东、淘宝大行其道,99书城、孔夫子旧书网、快书包等特色店各有千秋,再加上电纸书与手持设备销售量和利润不断翻番,我们很难看到传统书店在硝烟弥漫的现代营销网络中,会有哪怕一丝的喘息机会.
就在几个月前,北京第一家PageOne书店在国贸开业,这家以主打进口英文原版书、艺术设计、建筑摄影等高价格图书的店面,被看作有着良好的盈利空间.而台湾诚品书店进驻北京的计划也已就绪.一家书店仅凭单一品种、全价售卖的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在一、二线城市立足,书店已经变成了昔日的图书馆,承担了更多怀旧气氛、感受情调的场所,更多地方则是以红酒、咖啡、西点留住顾客,有的地方图书甚至沦为装饰墙.
值得深省的是,在消费方式、生活节奏甚至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发生转变的今天,在著作权、阅读媒介逐渐受到蚕食的今天,最终书店这个难以幸免的消费终端,现在所呈现的,或许只是产业斜阳下的最后一抹色彩了.
刘苏里:击不垮的书店体系
万圣书园创办者及经营者,声名远播的学者型书人,中国当代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270平米的家里,大凡有墙的地方,就有书架,他说房子不只是为住买的,更主要是为这四万多本书买的.他说:“小时候没书读,现在过去半辈子,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就像小时候饿过,长大了一定记得存粮食,我存那么多书,就是怕哪天再挨饿.”
书店的气质
1979年之前,刘苏里生活在边陲小镇虎林,距离北京34个小时的火车车程.“新华书店门口天天一大早就有人排队,还有人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排了,但很多书排队也买不上,后来才明白很多书被走了后门.”
本文转载于 http://www.sxsky.net/yixue/010879370.html
求学七年,“买书的历史不堪回首.经常饿肚子,连饭菜票都用来买书了.我大学四年只买过一次新衣服.那时书不贵,多数几毛钱一本,可一个月生活费也不过二十多块钱.也萌生过偷书的念头,有次在王府井一家书店,我真的偷了一本,后来想想,这种事开了头可能就像吸毒一样,难以自拔,又偷偷放回去了,放的时候比偷还紧张.”那时他为了进内部书店,“想尽一切办法,为了开证件,从学校偷介绍信,骗啊,装啊,拉关系啊,我所有丢人现眼的事都跟买书有关.”
“相对于新华书店,专门供官员买书的内部书店(绒线胡同甲7号)更敞亮,干净,安静,很早就实行开架售书,也最早用平台摆书.”刘苏里提到王府井一家内部书店,专卖“盗版书”,都是盗印海外的书,那时中国还没有加入伯尔尼公约,想获取信息又不好大张声势,就开了一家很隐蔽的书店,“门口有人把守,不需证件,看是中国人就放行,外国人不能进,每次去都像探险.此外常去的书包括王府井书店、中国书店,1987年之后有了三味书屋,此前还有了五四书店等等.火车站口的社科书店也是我经常扫荡的地方.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门市花了不少钱,喜欢一本买一本,钱都花在买书上了.”
书如其人,书店也体现出创办者的差别.“新华书店往往在一个城镇最中心的地方,各地气质相仿;北大校内的新华书店面对的都是北大的老师学生,气氛更开放,丢书也最多;绒线胡同里的内部书店更开放,摆放也讲究,服务态度也好,跟他们服务于特殊阶层有关;王府井那家‘盗版书店’更亲切些,也许因为是做‘地下工作’的吧!中国书店也有特色,永远摆出那种让你‘淘’的架势.我知道最早的私人书店,是1979年开的福州树人书店.那时私人书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戴红帽子’,挂靠到国有集体单位下;另一种叫‘书摊’,三轮车拉着书,找块地方拉条床单摆上书.私营书店真正合法化要到1996年,再过一两年才能完全摘掉‘红帽子’.私人零售书业,我们乘坐的是特慢列车,刚坐了几站,便遇到汹涌的互联网浪潮.”
一辈子开书店
“万圣的成立是一个标志,万圣之后,书店创办人的教育程度、办店理念、经营规模,都上了一个台阶,1997年国林风的创立使独立书店又上了一个台阶,组织化程度提高.独立书店鼎盛期,也就是国林风创办前后,保守估计,全国同类书店有一千五百余家.此后这个行业再没有更大的突破,上海大众书局、第三极书店只是规模上突破,理念上没太多新发展.”
外界多将书店的衰势归结为政策环境的影响,以及网络书店的兴起,甚至阅读习惯的改变.但刘苏里说,“内地书店面临的政策环境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书店倒掉有的留下?网购及电子阅读对书店确实有巨大影响,但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不能忽视,比如房租和员工费用的提高.书的利润很薄,价涨后虽然看起来销售额没变化,但卖的册数少了.员工工资这几年上涨了将近300%.一个书店是否能在当下立足,还要看书店经营者对书店本身的理解是否到位.一个根本问题是:‘你想过这辈子只做书店这一件事吗?’像教徒把生命献给神那样,积极投身这个行业.”
万圣书园5岁时曾动议做一本小册子,名字都起好了,便是“此生只做一件事”,许多老友写来祝
关于书店类论文范文文献,与书×店×人相关发表论文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