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浙大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浙大保姆”竺可桢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浙大及外文期刊及大学生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浙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936年的4月7日,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他这一天的日记写着:晨雷雨.上午有雾.午有雷.下午四点见阳光.晚又雨.玉兰盛开,杏花落,寓中白樱花开.
动身来浙大的那天,竺可桢专门在上海停留,去了交通大学,为的是向教务长裘维裕借人,裘答应把胡刚复借给浙大两个月.胡刚复毕业于哈佛,是厦门大学、中央大学理学院的创建人.在浙大西迁过程中,从出方案到找房子、探路、定船定车、运书运仪器,都由胡刚复统一操办.遵义、湄潭办学时期,胡刚复是浙大理学院院长.
竺可桢留用了当时浙大一批教授,包括陈建功、苏步青、贝时璋、钱宝琮、郑晓沧、李寿恒、周厚复等,又把因反对前任校长而离开的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一一请了回来,何增禄还带来了王淦昌,苏步青又推荐了章用.1936年下学期开学时,被浙大新聘任的教授、讲师有三十多人.
苏步青的夫人是日本人,西迁时没有一起走.浙大迁到了湄潭后,有一天,竺可桢对苏步青说:“你不要等到暑假,快把家眷接出来吧!”“我哪有这么多钱啊.”“钱不用愁,我们学校替你包下来了.”竺可桢一下子批给苏步青900块大洋.有了这笔巨资,苏步青回到浙江,经过35天,带家眷回校.竺可桢说:“这下子我好放心了.”
本文出处 http://www.sxsky.net/yixue/010368849.html
王淦昌来到浙大时只有29岁.竺可桢亲自陪他参观校园,还设家宴款待他.“在黔北浙大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科研思想特别活跃、成就较多、最值得追忆的时光之一.”王淦昌培养了程开甲、谢学锦、许良英等一批著名学生.
“流亡大学”走出
50名院士
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全公亭登陆,距杭城仅百公里.为了保全浙江大学,1938年1月11日至13日,竺可桢率全校师生分三批离开杭州,一迁浙西建德,二迁江西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历时两年半,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六省,行程两千六百余公里.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这一壮举,被彭真称赞为“一支文军”的长征,电影《流亡大学》就是以此为原型拍摄.
战时,科研仪器缺乏,实验条件简陋,师生们自己动手造.遵义没有电,改造的设备用桐油代替柴油发电为工学院的学生开出了实验课.王淦昌教授在指导研究生叶笃正做“湄潭近地层大气电位的观测研究”课题时,没有观测仪器,找了个损坏的电位计修复后进行观测.订阅外文期刊和专业刊物很难,竺可桢拨了近万元费用专门托在上海的教授选购外文书刊.
在湄潭的唐家祠堂,谈家桢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显性现象,并用两年时间搞清其中的机制和规律,成果在美国《遗传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国际遗传学界轰动,被称为是对摩尔根遗传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同样是在这里,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王淦昌写出了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
据不完全统计,在湄潭的7年中,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经常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年浙大任教和求学的师生中,后来有50人当选两院院士,走出了不少如李政道、程开甲、谷超豪、施雅风、叶笃正等科学界的精英.
大学生要“谋食”
还要“谋道”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1936年9月18日,竺可桢在与新生的谈话会上这样问学生.七十余年后的今天,这著名的“两问”,依然启发着每个浙大学子.
竺校长是给出了答案的.他说,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1938年8月,在竺夫人张侠魂女士和二儿竺衡葬后的第三天,浙大告别安居半年的江西泰和,开始迁往广西宜山.有一支队伍由19个学生组成,管理500件行李,走水路.因为听传闻说有敌军来,学生弃舟上岸顾自奔逃,导致一船行李全部丢失.行李最终找回来了,但竺可桢对此事深以为耻.他在大会上批评学生,声色俱厉:“事先已知三水危急而贸然前往,是为不智;临危急又各鸟兽散,是为不勇;眼见同学落水而不视其至安全地点各自分跑,无恻隐之心,是为不仁.”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浙大的论文范文集 | 大学生适用: | 研究生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65 | 写作解决问题: | 怎么撰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怎么撰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宜山时期,是浙大西迁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刻.1938年11月,在一次校务会议上,竺可桢
浙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在竺可桢的心目中,“求是”的精神应包括:(1)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浙大工学院学生刘奎斗两度投笔从戎,参战抗日.每次走,竺可桢送他;每次回来,竺可桢为他接风.数十年后,刘奎斗捐款在浙大建造了竺可桢国际教育大楼.一直到去世,刘奎斗的书房中都挂着竺可桢的像,与祖上的画像挂在一起.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他总不忘拜一下.
1946年,竺可桢“带”浙大回到杭州.
1949年,竺可桢60岁了.3月6日,浙大学生自治会为校长60寿辰举行祝寿晚会,学生为竺可桢做了一面旗,上面写了4个字:浙大保姆.
但没过多久,竺可桢辞别了家人和浙大,走了.日记记载的时间是1949年4月29日.
摘自《浙江日报》
浙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浙大保姆”竺可桢相关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