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是一篇统计学方面有关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健康促进学校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评价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统计学及大学生及心理健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统计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目的探讨健康促进学校对防制医科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性,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合肥市某医科类高校某学院2008级所有在校新生为干预对象,通过实施为期1a的健康促进学校活动,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评价干预前后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结果共获得有效随访207人,有效随访率为94.5%;干预后,UPI所筛查出的I类问题检出率由干预前的10.2%降至5.3%,II类问题检出率由干预前的24.6%降至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PI总均分、抑郁倾向和神经症倾向评分均为干预后低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健康促进学校可以降低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来源 http://www.sxsky.net/yixue/010449323.html
【关 键 词】精神卫生;健康促进;干预性研究;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G479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378-02
精神与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易患的主要疾病之一.国内外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约为20%[1-2],其中医科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则高达30.0%[3-4].目前医学生心理问题防制广泛存在2个问题:一是医学生心理问题自我感知水平低下,寻求心理咨询意愿匮乏;二是学校针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的服务与支持不足[3-4].为探索医科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防制模式,笔者对某医科类高校某学院2008级大学一年级所有在校新生开展了为期1a的健康促进学校试点活动,以评价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对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防制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1所医科类高校,再选取该校的1个学院为研究现场,以该学院2008级大学一年级所有在校新生为研究对象,共计219人;采用干预前、后自身对照比较设计.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成立健康促进学校项目实施小组,学院书记任组长,学院辅导员任成员;参照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的6个方面具体措施,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将健康促进学校的具体措施整合为3个方面:(1)在生活上,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助学贷款制度,鼓励并推荐其参与学校各部门科研与其他事务,从而获得一定报酬,鼓励其提高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奖学金;(2)学习上,实施导师制与早期接触科研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代课教师指导其学习,建立学习兴趣小组,以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并定期举行年级寝室文化创意学习比赛,营造大学寝室文化;(3)心理及技能方面,每小班选取男女心理委员各1名,以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同时学校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室,每天由3个位教师轮流值班,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并定期举行团体辅导与讲座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积极认知与心理健康、生活技能培训、人际关系、认识自我与快乐学习等.干预时间为1a.
1.2.2效果评估指标采用我国1991年从日本引进并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UPI共60个条目,由3部分构成:(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2)UPI问卷,共有60道题,其中4道测谎题不计入总分,其余56道是反映学生的抑郁、焦虑、矛盾等症状的条目,每题计1分,满分56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心理问题约明显.(3)附加题,主要了解被试对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UPI的Ⅰ类筛选标准(有明显心理问题)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UPI总分在25分及以上;②第25题做肯定选择;③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2题做肯定选择;④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II类筛选标准(有轻度心理问题)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之间;②第8,16,26题中有1题做肯定选择;③辅助题中只有1题作肯定选择.不属于Ⅰ类和Ⅱ类的归为Ⅲ类(心理健康).
1.2
统计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
1.3数据分析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有配对χ2检验、配对秩和检验和统计描述等.
2结果
2.1基线调查情况共获得有效随访207人,有效随访率为94.5%(207/219),其中男生占51.2%,女生占48.8%.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4.8%,其中I类、II类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2%和24.6%;男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4.9%(37/106),女生为34.7%(35/101),χ2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干预前后比较对UPI所筛查出的I,II类问题分别进行干预前、后比较发现,UPI所筛查的I类问题检出率干预后明显低于干预前,经配对χ2检验(McNe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II类问题检出率为24.6%,干预后降至16.4%,经配对χ2检验(McNe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进一步对男、女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I类与II类问题合计)分别进行干预前、后比较发现,男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由干预前的34.9%(37/106)降至干预后的20.7%(22/106),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由干预前的34.7%(35/101)降至干预后的22.7%(23/101),经配对χ2检验(McNe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干预前后医学生心理问题评分比较对UPI评分进行干预前、后比较发现,UPI总均分干预后低于干预前,经配对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PI各因子评分的比较中,抑郁倾向与神经症倾向2因子评分均为干预后低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精神分裂症倾向因子评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学校在形成青少年的自尊、自我效能和支配生活的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的支持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的关系网,加强了学生与学校间的亲密关系,使得学校甚至比家庭的影响力更大[5].Kupfer等[6]研究表明,抑郁症、自杀等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可通过学生在校期间的辍学和成绩下降等表现出来,如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的政策、组织和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潜在的影响,学生在学校的环境中受到重视,就会产生归属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反之,如果受不到重视,则心理与行为问题就会增加[7].Burns等[8]研究发现,学校创造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让学生去学习和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复原力,并减轻学生抑郁症的发生.由此可见,通过对学校内部资源的合理调整,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康促进学校以整体学校为基础,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其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信、自尊,发展其社会情绪能力及自我效能,促进学校制定健康政策,帮助学生改善与学校教师、同伴的关系,恰当应对和处理那些对学生健康造成影响的消极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9].健康促进学校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澳大利亚的一项干预研究发现,健康促进学校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中起着积极的作用[10].Natvig等[11]对挪威10所健康促进学校88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幸福感与学校的疏远度和压力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自我效能、教师的支持、同学的支持呈正向关系;同时,健康促进学校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尊和自我概念,减少抑郁症发生,预防青少年自杀[12-13].国内关于健康促进学校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肥胖、伤害及吸烟等健康与行为问题[14-16].
本研究以学院为整体干预单位,通过学院领导制定政策支持与辅导员组织实施,参照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的6个方面具体措施,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学习和心理及技能3个方面对大学生
统计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集,与健康促进学校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评价相关论文格式模板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