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为关于家庭保险营销策略论文,关于家庭养老\老年贫困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角色定位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可用于家庭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家庭及老年及条件方面论文范文。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影响老年贫困的一般机制,并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农户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显著影响了老年相对贫困的发生率,成为老年贫困的主要诱因.基于此,本文对新农保制度提出改革建议:应加大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力度,并逐步建立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关 键 词 家庭养老 老年贫困 新农保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2-0132-08
一、引言
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目标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城镇和农村老年人所能获得的社会养老保障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表现在,城镇有相对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离退休职工可以依靠离退休金养老,而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则很不健全,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为了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该方案提出要建立以“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老农保”),但这种筹资模式在集体补贴乏力、政府扶持政策又长期不到位的情况下于90年代末走向了停滞,也表明政府首次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尝试以失败告终.2003年之后,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各地开始陆续试点新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与“旧农保”形成鲜明对比,“新农保”第一次明确了政府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财政责任,然而,对于未来将在农村建立何种类型的养老保障体系,即,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还是以社会养老为主这一战略性选择问题,“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尚未明确规定.
尽管对于在农村建立什么样的养老保障体系“新农保”政策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学术界对此问题已有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 关于家庭的论文范文资料 | 大学生适用: | 在职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
---|---|---|---|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 32 | 写作解决问题: | 如何写 |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 职称论文适用: |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 如何写 | 论文题目推荐度: | 经典题目 |
一种观点主张建立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比如,樊海林在分析了,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历史选择的经济和社会动因,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家庭养老继续存在的特殊国情条件之后,从农村社会养老现实需求及供给条件出发,指出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方式必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徐勤认为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比如,龙方在分析了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农村经济状况和组织经营方式之后,提出应该建立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导、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石宏伟、朱研指出,虽然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保障为辅的养老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鉴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家庭养老作为成本较低、比较方便的一种养老方式将会继续在农村地区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建立家庭养老为主、保障途径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从理论上讲,家庭人口结构、人均土地规模等农村家庭养老条件的变化未必会影响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其原因是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影响存在正负两方面效应.这里所谓正负两方面效应是指:一方面,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可能会带来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和家庭的非农收入比重的增加,从而改善家庭老人的经济给养水平;另一方面,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可能会使老人因得不到家庭生活照料而陷入社会贫困,同时也会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益,使得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水平下降,进而导致老人的经济给养水平下降.由此可见,要对在农村建立何种养老保障体系给出一个合理的建议,首先需要搞清楚在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农村家庭养老条件的变化是否弱化了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进一步讲,需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影响机制和影
关于家庭论文范文
二、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影响老年贫困的一般机制
从理论上讲,农村老人是否会陷入贫困主要取决于老人能够获得的经济给养水平的高低,而农村老人所得到的经济给养水平会受传统家庭养老条件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条件包括“子女养老保障条件”和“土地养老保障条件”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养老的上述两大条件逐渐发生了变化.具体讲,“土地养老保障条件”的变化表现为人均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表1给出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年份数据,从中可以看出,从1995年以来,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子女养老保障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据调查,农村家庭户的平均人数在1978年为5.7人,1987年为5.0人,1999年降到4.2人,2008年进一步降到4.0人(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9).同时,低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中国提前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5%.
如何写家庭硕士学位论文
播放:31793次 评论:4378人
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养老的“子女养老保障条件”和“土地养老保障条件”本身的变化会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老人的经济给养水平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进而影响老年人的贫困状态.
从“子女养老保障条件”方面来看,农村老年人获得的经济给养水平会依赖于其子女的数量.子女数量的减少会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影响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一方面,由于子女数量的减少、农村人口流动的增加以及代际居住模式的变化,子女在照顾老人方面投入的时间减少,老人获得的生活照料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下降,同时空间距离的拉大,也增加了照顾的不便利性,这种非正式经济支持的弱化会加剧老人的社会贫困,社会贫困又通过对经济给养水平的影响反作用于老人的经济贫困.另一方面,子女数量的减少有助于提高农村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从而改善家庭的经济支持能力.Beeker根据父母效用最大化 的内生选择机制提出了子女数量和质量替代理论,即家庭孩子平均获得的人力资本随着生育孩子数量的减少而逐渐增多.在子女数量减少,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父母可以通过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来替代自我储蓄而发挥“养儿防老”的机制.
再从“土地养老保障条件”方面来看,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同样也会对老人经济给养水平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具体讲,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会降低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使得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水平下降,从而降低老人所能获得的经济给养水平;另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会降低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需求水平,进而引起家庭内部劳动力配置的重新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结果可能会提高家庭收入,从而增强家庭对于老人的经济供养能力.白南生等在安徽省调查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通过转移收入改善了农村老人的福利.
综上分析可见,现阶段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一方面,家庭养老条件变化会带来子女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从而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给养水平,使其不至于陷入贫困;另一方面,家庭养老条件变化不仅可能使老人陷入社会贫困与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且会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益,使得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水平下降,进而可能进一步加剧老年经济贫困.换言之,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影响存在正负两方面效应.作为影响老年贫困的重要因素,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于老年贫困的影响,最终取决于正向促成效应和负向抑制效应的相对大小,即,如果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造成的正向促成效应大于负向抑制效应,则家庭养老条件变化会诱发老年贫困,反之,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则缓解老年贫困.
三、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设计
本文实证分析的主要目标是研究现阶段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的相对大小,即评估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总效应.
在计量设计上,需要选择测量老年贫困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从理论上讲,有两种测度老年贫困的方法:一是绝对贫困度量;二是相对贫困度量.绝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收入或消费支出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相对贫困则关注由收入差距所引起的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贫困状况,体现了贫困测量尺度的动态变化.
在贫困测度方法选择上,大多数研究文献对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都是建立在绝对贫困线的基础上.这是因为他们所关注的贫困现象大多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期,当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大部分居民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中国官方的决策研究也一直以绝对贫困线为标准对中国农村贫困进行估计.事实上,中国的绝对贫困状况在逐步缓解.据统计,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发生率2000年为3.5%,2007年则下降到1.6%(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9).而伴随着绝对贫困状况的改善,居民的收入分布的一个新的主要特征则是,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平等加剧.张岩松,康涛、陈斐以及叶普万的研究表明随着绝对贫困的缓解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中国农村将呈现一种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共存的局面,并且相对贫困将日益突出,长期来看相对贫困将逐步替代绝对贫困成为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态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体现相对贫困定义的收入比例法来对老年贫困进行测度.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46.1%的农村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供给,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人的经济给养能力.据此,在老人相对贫困测量指标选择上,我们采用经过家庭规模调整的人均收入水平作为测度老人相对贫困的依据.人均收入水平在相对贫困线以下,则老年人陷入老年贫困,否则不属于老年贫困.
鉴于被解释变量为离散变量,本文构建以下Probit模型来进行计量分析,目标在于通过引入一系列反映家庭养老条件的变量,用以检验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影响.
本篇论文url http://www.sxsky.net/baoxian/sb/442297.html
P(y等于1|ti,dani,ratioi;,Xi)等于G(α0+βti+βdani+βratioi+γ0Xi) (1)其中,回归方程(1)左边变量y是一个二值响应变量,人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则为1,否则为O;回归方程(1)右边G是一个取值范围严格介于0~1之间的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ti表示家庭规模,dani为人均土地面积,ratioi是老年人口抚养比,Xi为一组控制变量α0,β0,β1:β2,γ0为一组待估参数或参数向量.
为了研究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方程(1)中得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家庭养老条件变化对老年贫困发生率的偏效应.比如,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对老年贫困发生率的偏效应为:
G(α0+βti+β1dani+β2ratioi+γ0Xi)β1 (2)
在回归方程(1)中我们选取了以下几类解释变量:
(1)家庭养老的特征变量
家庭养老特征变量是刻画家庭养老条件变化的一组变量,包括:
①老年人抚养比:通过计算家庭中老人数目占家庭总人口的比率来量化子女养老的负担大小.就家庭成员来说,可分为老(父母)、中(夫妇)、青(子女)三代.其中,中年人是家庭的主要支柱和收入创造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而家庭中老人和小孩一般都是物质的消费者且不创造收入,中年人需要花时间对他们进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此,老年人抚养比的大小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家庭经济供养负担.
②人均耕地面积:构造人均耕地面积来表示土地养老条件的变化.土地在传统家庭养老条件中充当着支柱作用.即使子女外出打工常年不归,土地也可能成为老人养活自己的重要依靠.
③家庭规模:家庭规模可以刻画子女养老保障条件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越大,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越强.家庭是一种互帮互助、分散风险的机制.每个子女都有义务和责任照顾父母的后半生,当一个老人有好多个子女的时候,老人养老便更有依靠.
(2)个人特征变量
个人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是否为家人做饭,是否参加医疗保险,老人个人收入等.将婚姻状况分为“在婚”和“不在婚”,未婚、离婚、丧偶和分居都归属于“不在婚”状态;个人健康状况则以上周是否为家人做饭作为度量指标,因为其既能够很好的综合描述个人动态的健康状况,也能体现老人参与家务劳动的程度;老人医疗保障水平用是否享有医疗保险来度量,作为一种社会医疗服务,其可以有效的改善老人健康状况和收入创造能力;个人收入变量主要指老人的自我劳动收入.
(3)地区虚拟变量:
将农村居民所在的省份按照人均GDP的大小分为四个区域,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4)年份虚拟变量
年份虚拟变量可以反映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
四、数据描述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在中国九省、自治区进
相关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