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新建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相关本科论文字数

时间:2020-07-05 作者:admin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1-手机版)

本文是一篇课程论文范文,课程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新建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课程及基础课及教学内容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课程群总体优化的高度,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对全面整合、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融合及知识结构的优化都极具实际意义.

新建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程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关 键 词 :新建本科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98-02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三大类.新建本科高校是指1999年以后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这些院校承担了近60%以上的本科招生、培养任务,从数量上看,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高校有三个关 键 词 :地方性、应用型和本科高校.大多定位在应用型本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思想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不愿意放弃精英教育思维,照抄照搬学术型大学(传统本科)模式,课程体系还在沿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一味追求向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没有按照大众化高等教育规律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规律去办学,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论理论水平、理论基础比不上学术型大学的毕业生,论动手能力、技术研发又比不上职业技术高校的毕业生,从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突出,而同时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奇怪现象.因此,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课程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
播放:30692次 评论:7427人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在教学工作中课程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课程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有了一流的课程,才会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发展迅猛,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就给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提供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将使学生具有本学科领域内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终身自我发展和开拓的能力.[1]因此,专业基础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1.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与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方法是近年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并将传统教学组织的两层架构进化为三层架构,使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嵌在课程和培养方案之间.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目标,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的知识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吻合.[2]

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系列课程是一个大的课程群,包括的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年来,这些课程也一直在进行改革和建设,如何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出发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并进行整体优化,现有力度不够.要达到这个目标,单一课程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每门课程都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会出现内容的重复,这必然造成内容多和课时数不足的矛盾,而且这些课程在我院又分属不同的系和教研室,难以沟通,影响课程体系的改革,致使课程的系统性不够、应用性不够、课程优化不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教师相互研讨不够.[3]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遵循认知规律,依托课程体系,横向融合、纵向贯通、整体优化,组建了跨课程、跨系、教研室的系列课程群教学团队,对这一课程群进行整体建设和改革.在课程群这个平台上深入研究所涉及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细化.在此基础上,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同期课程与课程横向间的相互融合和前后课程纵向的贯通与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实现整体优化,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整体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来设置课程的,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这样的培养方案并不适合今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目标所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全面审视该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修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本着以更新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整合、优化系列课程和加强实践环节为重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站在系列课程群的平台上全面整合、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分清课程之间的界面和匹配关系,尽量做到整体优化.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大纲剔除了各门课程中一些过时的知识、重复冗余的知识点,使得整体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呈现一个既重视基础又体现应用性的教学体系. 例如,在“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中,对于各种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大量压缩了器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分析,侧重器件的外特性、技术参数和工程应用方法介绍.通过典型的分立元件电路,重点介绍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注重电子电路的组成及结构分析,减少复杂的数学推导,突出定性分析和工程估算.而在“数字电子技术”中重点介绍其外特性、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

实践教学对学生深入掌握课堂所学理论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院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实验课均单独设课,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理论课与相关实验课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次改革在制定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师共同研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全面修订实验课的教学大纲.新的实验教学大纲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工程训练为基础,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重新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实验学时.实验课程体系涵盖“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的实验.验证性实验侧重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实验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侧重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创新性实验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接触到现代电子技术分析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主要通过集中实践环节来实现.四个层次的实验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2-手机版)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123456789@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后台-系统-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告位3-手机版)